中新社柏林8月7日電 (記者 彭大偉)在來到里約前的一年里,22歲的丹尼斯·庫德拉需要在兩套制服之間切換。
穿上運動服,他是德國首屈一指的年輕摔跤選手;而換上軍裝,他又成了一名在拉練中奮勇爭先的聯邦國防軍士兵。
資料圖:德國女足6-1狂勝津巴布韋取得開門紅。
“舉國體制”一詞在中國經常被討論,但它卻絕非中國“專利”。作為西方國家,德國在運動員培養上也擁有這樣一套獨具特色的舉國體制:由聯邦國防軍和聯邦警察出資招募并培養運動員的傳統,已延續近半個世紀,仍風頭不減。
本屆里約奧運會由424名正式運動員組成的德國代表隊中,就有近200人是由德國軍方和警方培養的。
“我們為捍衛自由而戰,也為了獎牌而奮戰。”奧運季正酣,首都柏林的地鐵站隨處可見聯邦國防軍的奧運主題海報。
創立于1968年的聯邦國防軍體育資助項目當前涵蓋15個體育促進小組,其中包含為德國奧委會資助的744名頂尖運動員,此外還有40名軍事五項全能選手、43名管理人員。以2016年為例,聯邦國防軍每年為培養運動員支付3500萬歐元,主要用于發放運動員工資和采購服裝等物料。
德國聯邦警察的做法與國防軍大同小異,只不過其支持的運動員較少,僅80人,且受警方資助的運動員無需強制服役一年。
為什么在高度崇尚“個人自由”的德國,需要由“國家機器”來培養近半奧運選手?
德國之聲介紹了德國立法機構批準這一項目的初衷:由于僅有少數項目的運動員可以完全靠賽事獎金和贊助商謀生。聯邦國防軍便向具備潛力的運動員伸出了援手——這些“大賽好苗子”每年可前往位于德國吉恩鮑姆的聯邦體育訓練中心受訓數月,期間享受極為優越的訓練條件,并最終代表德國征戰國際大賽。
而對于發展這一套舉國體制的目標,德國國防部提供的新聞稿寫得非常直白——“奧運獎牌是衡量成功的標尺”。
由此看來,“德國特色”的舉國體制可謂收效卓著。在從1992年到2012年共13屆冬季和夏季奧運會中,44%的獎牌得主系由德國聯邦國防軍選送。在倫敦奧運會奪得男子鐵餅金牌后興奮地撕碎運動服,人稱“綠巨人”的羅伯特·哈廷即是其中一員。
“德國特色”還體現在,國家機器為運動員們的轉型提供了多條可選路徑。聯邦體育訓練中心負責人約亨·馬龍表示,這些“吃國家飯”的運動員在退役后有高達90%的比例留在了警隊,從而極大地強健了警隊的體魄。
而在結束服役后,只有相對很少的運動員選擇從軍。不過,對于那些留下來的人,聯邦國防軍會資助他們進入大學深造或是接受職業教育。
如今身為國防軍下士的羅伯特·哈廷便對軍旅生涯興致勃勃。他希望加入德國當前著力打造的信息化作戰部隊。
“我能夠設想,自己今后將有可能留在國防軍內。我對網絡部隊特別感興趣。”羅伯特·哈廷說。
有意思的是,德國體育舉國體制盡管以軍隊和警隊為載體,但也不乏“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運動員投身其中。
本屆里約女子49人FX級帆船選手Victoria Jurczok和Anika Lorenz便是其中兩位。作為日常訓練,她們每年需要花上200天在海上航行。
“沒有聯邦國防軍,我是負擔不起如此昂貴的運動的。”Anika Lorenz說,她和Victoria Jurczok雖然也有贊助方,但仍不足以支持她們的帆船維護和訓練花費。所以國防軍的軍餉對她們而言不可或缺。告別海上的拼搏后,她們可以獲得資助完成企業管理學位,開始全新的事業。
不過,也有人選擇留在“舉國體制”內“傳幫帶”。前賽艇女子奧運冠軍布里塔·奧佩爾特現在的身份是聯邦警察的一名警長,但她的工作不是去執勤或是破案——而是在訓練中心指導下一代的德國奧運選手。
“我已經羈絆在這里了。”布里塔·奧佩爾特形容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