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監控,操作不透明 營銷模式存在暗箱操作可能,專家呼吁監管部門介入調查,消費者也應提高警惕,謹防網絡詐騙 除了針對營銷模式的分歧,一元購平臺自身的規則和一些設置問題也飽受質疑。 比如,以怎樣的方式確定中獎用戶?“1元云購”的做法是取該商品最后購買時間前倒數100條購買時間記錄,然后將這些時間記錄按時、分、秒、毫秒依次排列成一組數值,最后將這100組數值之和除以商品總需參與人次后取余數,余數加上10000001即為“幸運云購碼”?!耙辉獖Z寶”的方法類似,還會在計算過程中將中國福利彩票“老時時彩”的揭曉結果加入其中,發揮第三方隨機數據的作用。 中國社科院評價中心主任荊林波認為,無論采取何種方式確定獲獎用戶,一元購模式的信息都是不對稱的,確定獲獎者的過程完全由網站控制。如果存在暗箱操作,由于沒有實時的第三方監控,過程不透明,真正中獎的可能是普通用戶,也可能是公司內部人員。 又如,售賣商品的價格怎樣決定?據“1元云購”客服稱,網站根據商品市場價與公司運營成本決定商品的價格,與市場價相比有高有低。但據了解,參與“一元奪寶”的商品定價較市場價高約5%甚至超過10%,在同類網站中,商品溢價現象也很常見。 “一元購平臺巧妙設置商品定價,利用消費者之間的博弈,‘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網站獲得了比普通銷售更高的收益,打破了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公平交易。”劉俊海建議,財政、工商等相關部門應抓緊調查,研究一元購這類營銷模式。一元購平臺只通過公開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公正是不夠的,獨立的第三方監管非常有必要,比如引入公證處的公證程序。 劉俊海認為,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面臨企業盈利模式、商業模式不斷變化的挑戰,合理的創新值得肯定,但應更加注重誠信、規范和公平,不能讓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消費者也要樹立正確的理財觀,投入和產出是基本對等的,在出現新的營銷模式時,要多了解其相關信息,謹防網絡詐騙行為。”荊林波認為,消費者需克服急功近利、“天上掉餡餅”的心態,理性對待一元購之類的誘惑,確保自身權益和個人財產安全不受侵害。 ■延伸閱讀 “一元購”陷阱怎么防 日前,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簡稱“媒購委”)發布行業通報稱,近來,媒購委不斷接到投訴,反映近期網絡上很多購物平臺以電子商務創新的名義,開設所謂“一元奪寶”或“一元云購”等打著網絡購物幌子開展變相賭博的行為以及其商品售后維權難等問題。 經媒購委調查,現階段確實有很多網絡平臺利用網絡銷售的運營方式,誘導消費者付款一元、十元、百元博取超過其付款額千倍、萬倍的商品,付款后獲得相應編碼,鼓勵加倍付款博取更高的中獎概率,并通過發布“獲中商品”的編碼,告知哪個消費者獲得了該商品。其線上商品種類繁多,主要集中在汽車、黃金、電子產品等高價值商品方面。 經媒購委調查,這些一元購平臺看似銷售的是實物商品,而實際是將商品(獎品)單價提高,并拆分成若干份銷售,抽取其中一份中獎,其本質并非銷售實物,而是銷售中獎機會和中獎概率,其形式與彩票如出一轍。就此問題,媒購委咨詢相關部門后了解到,在我國,合法彩票只有福利彩票和體育彩票兩種,其他任何部門、機構和個人均不得擅自發行或變相發行彩票。另經媒購委調查核實,這些一元購運營方的工商注冊經營范圍均沒有博彩或彩票業務。 對此,媒購委法律顧問團就一元購平臺存在的相關問題提醒消費者: 一、通過眾籌或集資方式來開展博彩類商品銷售的游戲行為需要得到前置審批,消費者要特別注意平臺行為是否得到相關部門審批。同時,任何博彩類行為均是國家嚴控的特許行業,顯然此類平臺并沒有獲得相關批準。 二、我國法律規定,凡以抽簽、搖號等帶有偶然性的方法決定購買者是否中獎的,均屬于抽獎行為,這些平臺通過中獎銷售方式進行誘導,而且其商品標價普遍比正常市場價格高出20%牟取暴利,已違反國家反不正當競爭法,并構成價格欺詐,干擾市場秩序。 三、依據國家稅法,任何人通過博彩類行為獲得高價值獎品要依法征收個人所得稅,一元購等平臺上很多商品價值遠遠超越個稅起征點,而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沒有跡象表明這類平臺履行了代繳代扣稅款義務,可能涉嫌構成逃稅。 四、在此類平臺的運營過程中獲得獎品或中注的過程及方式不對外公開,沒有第三方公證,不僅抽獎方式無法確定,無人監管,可變因素極大,涉嫌嚴重的商業欺詐甚至詐騙罪,而且商品質量問題也沒有辦法保障,造成消費者退換貨難。 (本報記者 吳秋余整理) |
相關閱讀:
- [ 08-03]臺當局將懲罰登太平島護權漁民 六成五民眾反對|一人一元護權行動在民間發酵
- [ 08-03]臺民眾對蔡當局失望透頂 一人一元護權行動民間發酵
- [ 07-19]福州190路公交7月20日起開通 票價為一元一票制
- [ 07-19]“一元抽獎式購物”涉嫌賭博 曝商業模式藏貓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