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6年第31期)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孫冰 | 北京報道 年程過半,隨著小米、華為、OPPO、vivo、金立、魅族等新機型的陸續推出,主流國產手機的價格區間正在悄然上揚,之前占據市場半壁江山的“千元機”越來越少,“性價比”也不再是手機廠商吆喝產品時的口頭禪。一直以物美價廉、性價比高打市場的國產手機,正在變得越來越貴,消費者會愿意繼續買單嗎?價格戰之后廠商們要拼什么? 想要更好的?得多出錢 “今年全是旗艦機型。”這雖然是句玩笑,但并不可笑。“旗艦”往往意味著配置更高、性能更高、外觀更精致,但也意味著價格也更高。 7月26日,金立在京發布了主打“內置安全加密芯片”的超級續航旗艦配置新機金立M6和金立M6 Plus,售價2699元起至3199元。而上一代產品金立M5的售價則為2299元起。相對于軟件加密,硬件加密的安全等級當然更高,但也意味著要多付幾百塊錢。 7月27日,小米也在京正式發布了旗下紅米品牌的旗艦機型紅米Pro,共有3個版本,定價1499元起至1999元。而之前的紅米系列產品售價為499元到899元,是小米旗下最受歡迎的千元機。 事實上,自2013年8月紅米手機首次銷售以來,紅米品牌手機在3年的時間內售出了超過1.1億臺,平均每秒售出1.2臺,堪稱“國民手機”。“紅米Pro就是國民旗艦手機。無論是技術、工藝還是性能,紅米Pro都達到了旗艦水平。”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說,從經典的紅米、大屏的紅米Note到旗艦的紅米Pro,小米已經完成了對紅米品牌的構建與升級。 無論是定位于高端政商機型、原本的價位區間就比較高的金立,還是過去主打性價比、走親民路線的紅米,都選擇了更好也更貴的新品策略。實際上,回顧一下今年上半年主流廠商的新品機型,偷偷漲價的不止這兩家。 魅族新機MX6的售價為1999元,而之前MX4和MX5的起售價都是1799元;華為P9國內售價2988元起,而去年的P8則是2888 元起;華為“麥芒5”售價為2399 元起,而“麥芒4”則是2099 元;OPPO今年的主打機型R9起售價為2799元,去年R7為2499 元;vivo Xplay5售價為3698元起至4288元,而vivo Xplay一代的售價為2998元…… 以OPPO為例,2015年7月,OPPO手機的平均售價為1586元,而到了2016年7月,則是1977元。 根據全球著名市場調研機構GfK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達到2.2億部,同比上漲20%。手機零售均價為1503元(不包含iPhone),而去年同期是1389元。其中,1000元~1500元價位段零售量同比上漲47%,2500元~3000元價位段上漲111%,3000元~4000元價位段上漲70%。 而另外一家全球著名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也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已經從2013 年的207 美元(約合人民幣1380 元)上漲到了257 美元(約合人民幣1714 元)。 存量換機 性價比不再“一招靈” 還記得2014、2015年那場“全民造機”的熱潮嗎?做電視的、做空調的、賣保健品的、說相聲的……有超過100個品牌一窩蜂地殺入智能手機市場,希望分得一杯羹。但是,國產手機在瘋狂擴張的同時,也在經歷殘酷的洗牌。GfK的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TOP10品牌份額已超過85%,市場高集中度已經比較高了。實際上,在經過了一輪又一輪的倒閉潮之后,目前存活的智能手機品牌已經只有50家左右了。 “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飽和了”,無論是業內人士的感受,還是各種第三方的統計數據都已經驗證了這句話。市場的增速已經非常緩慢,藍海早已變為紅海,甚至血海。 “2016年手機市場基本已經是一個存量市場,智能手機的市場滲透率已經達到了90%。手機行業的競爭焦點,已經從傳統的拼硬件配置和性價比,到了比拼產品本身的用戶體驗。”vivo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官馮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存量市場與還處于蠻荒時期的增量市場的玩法肯定是有所差異的。因為存量市場上的大部分購機者,都不是第一次購買智能手機,因此,他們對于產品和體驗都有更高的期待,除了價格,他們還會追求品質、工藝、前沿技術,甚至一個更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彰顯自己的審美品位。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各個廠商都在調整產品結構,從低價沖量,逐漸加大中高端系列的權重。 “手機行業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了全方位的競爭,第一波智能機快速崛起是靠運營商推動的,所以產品更多的是需要滿足運營商的定制規范和運營商的價格體系;第二階段是快速發展時期,為了搶奪市場份額,大家只能走性價比路線;而接下來,要走的就是品牌路線、用戶體驗路線,不能再拼性價比,這是時代和行業發展的必然路線。”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告訴記者。 連曾經放言硬件應該免費的周鴻祎都開始反思:硬件溢價賺錢非常合理,這并不邪惡。如果長期處于微利狀態,企業很難提升技術、打磨出更好的產品。 不戰價格戰什么? 貴不見得是壞事,但要消費者為“溢價”買單并不能順理成章。價格戰血洗過的國產手機市場,接下來要比拼什么? 實際上,國產手機在產品、技術、專利、資源、廣告、渠道等諸多方面的爭奪戰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熱門綜藝、熱播影視劇的贊助商都能看到手機品牌的身影,最紅的明星一定會是某個手機品牌的代言人。 “未來中國手機廠商只有6至8家能夠生存,若想在這激烈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差異化是不變的策略。差異化戰略是趨勢,也是生存之道。”劉立榮說。不能再用性價比去吸引大量消費者,只有做好品牌、產品和渠道服務的差異化,才能讓消費者為“高價”買單。 劉立榮認為,未來手機行業的趨勢一定是細分用戶,先獲得細分用戶的產品認同和情感認同,打造差異化品牌;在定位好細分用戶之后,一定要抓住用戶的痛點和剛需,打造超越用戶預期價值的差異化產品,完善用戶體驗,這是差異化競爭的核心;渠道服務能力也要實現差異化,尤其在全球開放市場的環境下。 就在幾年前,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還是蘋果和三星的天下,如今,市場前五名已盡是國產品牌,這說明國產手機已經獲得了大量消費者的認可。廉價鋪貨的時代過去后,國產手機確實需要玩得更高級一些,越來越貴的國產手機只有也越來越好,才能繼續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
相關閱讀:
- [ 08-08]跨省逛廟會 只為偷手機
- [ 08-08]外媒:中國人“手機依賴癥”為何遠比其他國家厲害?
- [ 08-08]2人衣冠楚楚開車談生意 實為偷手機吸毒者(圖)
- [ 08-08]手機廠商殺入PC市場意欲何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