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信仰的豐碑 ■本報記者 張軍勝 裴 賢 開欄的話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本報推出“對話長征”專欄,通過訪談軍史名家、長征親歷者及紅軍后代,感悟偉大征途的艱苦卓絕,銘記長征精神的永恒不朽!對話的目的是追溯我們的來路,追尋我們的根和魂,從歷史經驗和智慧中得到現實啟迪。 對話長征,是與歷史對話,思考我們從哪里出發?為什么出發?要走向哪里?80年前,在敵人重兵圍追堵截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克服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以鋼鐵般的信念和意志完成了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打通了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向勝利的道路,譜寫了中國革命的光輝篇章。 對話長征,是與前輩對話,破解支撐他們走完漫漫長征路的密碼,聆聽他們的寄托和希望。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那些當年大多只有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表現出的意志與決心、智慧與勇氣無與倫比,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頑強品格撼人心魄。而今,已近耄耋之年或是已長眠九泉的他們最希望看到的是:革命信念永不動搖,理想之火永不熄滅。 對話長征,是與精神對話,以長征精神為路標,不斷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80年來,長征的勝利已成歷史,但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凝聚而成的長征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前輩們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等精神已成為不朽的豐碑,永遠鼓舞著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王樹增,著名軍旅作家。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長征》《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抗日戰爭》等。作品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解放軍文藝大獎、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獎項。 80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80年之后,長征仍是世人關注的話題。從長征所展現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中,我們能獲得哪些具有當代意義的啟迪?行進在新長征路上的中國共產黨人怎樣才能堅守心中崇高的信仰?近日,本報專訪了《長征》一書作者、著名軍旅作家王樹增。 記者:長征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即使經過漫長歲月,依舊會被世人追尋不已。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王樹增:隨著時間跨度的拉大,人們對長征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入,僅僅從黨史、軍史的角度來認識還不夠,長征在精神層面上深刻地影響了人類進程。 多少年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人,接踵行走在紅軍曾經艱難跋涉的這條征途上,就是因為長征的意義絕不止于一部贊頌歷史的英雄史詩,更提示了一種足以啟迪未來的精神力量:堅定的信仰、不屈的意志和無與倫比的勇氣。 長征勝利距今已整整80年了,重新走在長征路上,我們的出發點已不是歷史本身,而應該是當下。而且,我認為比重走長征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心深處要有傳承這一優秀精神遺產的愿望與使命感。 記者: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紅軍官兵之所以能夠戰勝強敵,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心中懷有崇高的信仰,是信仰的力量使他們無懼于任何強敵。 王樹增:如果說長征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史詩,那么支撐偉大壯舉的精神支柱則是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和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品格。我們提到共產黨的信仰,實際上和共產黨人的宗旨是連在一起的,那就是打碎一個舊世界,改變舊世界的不公平,為中國最廣大百姓創造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其內核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服務。 我堅信信仰的力量,作為一個民族,需要永遠堅守自己崇尚的精神價值,永遠擁抱自己的信念。今天,我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抱有堅定的信念,我相信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那一天終究會到來。 |
相關閱讀:
- [ 08-09]長征系列漫畫故事①血戰湘江護電臺
- [ 08-07]天宮二號9月中旬發射 運載火箭已運抵酒泉發射場
- [ 08-06]中國共產黨人怎么看長征
- [ 08-06]發射天宮二號的火箭今日運抵酒泉 9月中旬發射
- [ 08-04]不忘初心,習近平的“長征情”
- [ 08-04]不忘初心,習近平的“長征情”
- [ 08-04]不忘初心,習近平的“長征情”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