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懷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敬獻花籃回訪
2016-08-10 21:44:39?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關懷 ——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給了我們巨大的溫暖和力量 葛昌秋用自己的方式向習近平總書記表達愛戴和敬意。 7月29日9時55分,習近平總書記敬獻花籃次日的同一時間,葛昌秋獨自一人來到地震墻前,將鮮花敬獻在總書記敬獻花籃的位置。 葛昌秋是唐山市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但這一刻,他只是一名災難幸存者——大地震中,他失去了5位親人。 唐山大地震紀念墻,是唐山人民的集體記憶,也是唐山這座城市獨有的公共文化符號。 站在長達近500米的紀念墻前,仰望平滑如鏡的墻面上那些金色名字,讓人讀懂生命的本質,讀懂幸福的內涵,讀懂堅韌的意義。 “從電視上看到總書記那凝重的表情、整理緞帶時一絲不茍的動作,我內心特別感動。總書記和我們在一起,給了我們巨大的溫暖和力量!”葛昌秋說。 “我叫黨育新,我姓的這個‘黨’,不是百家姓里的‘黨’,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唐山市工人醫院集團康復醫院檢驗師黨育新向記者自我介紹,“雖然這次我沒能親眼見到總書記,但我能夠感覺到總書記就在我身邊。” 在唐山大地震中不幸成為孤兒的4200多名孩子中,“黨氏三姐妹”最受關注。災難來臨的時候,她們還是襁褓中的嬰兒。由于找不到家人,不知道真實姓名,當時石家莊專門為照顧地震孤兒而建的“育紅學校”便給三個女孩以“黨”為姓,分別取名黨育新、黨育苗和黨育紅。 “我是黨的孩子。”這是黨育新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我嗷嗷待哺到成長成才、成家立業,一路走來,黨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愛。”黨育新把對黨的感恩之情付諸回報社會的實際行動。汶川地震后,她趕到了災情最為嚴重的北川中學,作為志愿者擔任起心理救援工作。 今年7月28日,黨育新又一次來到地震紀念墻前。“7月28日是唐山地震發生日,也是新唐山的生日。總書記給予唐山人民的,不僅是對逝者的祭奠和悼念,更是對生者的慰藉和激勵!” “地震墻上,刻著我5位親人的名字。墻上的名字在,我們就會世世代代紀念下去。”唐山三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么志義是國有重點化工骨干企業的掌門人,也是一名地震孤兒。40年前那場災難中,他的父母、兄弟同時罹難。 “是黨和人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么志義說,從自己作為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被人從地震廢墟中救出的那一刻起,他便有了一種珍愛生命的特殊方式——追求卓越,勵精圖治。 “40年來,我一直這樣努力著。”么志義說,去年,三友集團創下全省工業企業效益、利稅增幅、職工收入三項第一。 “對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重要講話精神,我深感任重道遠。”他表示,一定會帶領企業深入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唐山早日建成環渤海地區的新型工業化基地不懈努力。 情懷 ——對生命的珍視和對百姓的尊重,彰顯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民本情懷、人性光輝 一個細節,讓唐山市地震局局長郭彥徽特別感動。 在陪同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的過程中,當她介紹說,紀念墻上鐫刻著大地震中罹難的24萬同胞的姓名時,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詢問:“24萬人的名字都刻上去了嗎?有沒有遺漏的?” “我告訴總書記,罹難者的名字已經刻錄完畢,但也有一些遺漏,所以我們每年都進行勘誤、補刻。”郭彥徽說,聽到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欣慰地點了點頭,上車前還贊許地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 這幾天,地震遺址公園服務中心辦公室內,兩部電話成了“熱線”。服務中心主任孟凡玲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罹難同胞姓名是否全部鐫刻的消息在新聞里發出后,她們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外地來電,咨詢如何在紀念墻上補錄親人的姓名,“總書記對地震中遇難的每一個普通人都給予了最深的關切,這是總書記民本情懷的生動體現。我們將認真核實,盡快把遺漏的姓名補刻上。”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7月28日,唐山市截癱療養院截癱傷員姚翠芹,為前來看望慰問他們的習近平總書記獻上了這支歌。這支歌,她唱過無數遍,但那一刻,她40年來積淀的情感得到了盡情釋放。 “后來我才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在來療養院之前,總書記專門到地震紀念墻前敬獻花籃。”姚翠芹激動地說,“習近平總書記日理萬機,仍心系唐山人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來到唐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市截癱療養院看望慰問截癱傷員時,院長楊震生深切感受到截癱傷員對習近平總書記發自內心的愛戴,同時也感受到總書記對截癱傷員的真情。 他難忘自己看到的這一幕:習近平總書記高高的個兒,因為截癱傷員都坐著輪椅,總書記跟他們握手,向他們詢問情況時,一直彎著腰、俯下身子,讓大家都感到總書記離他們很近,和他們很親,“那一刻,不僅感動了我,也感動了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和截癱傷員。” “總書記得知我是大地震當天出生時,說我是為了殘疾人事業而生的。”楊震生堅定地說,“我們一定照顧好截癱傷員,讓他們享受更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 在采訪中,大家都有一種共同的感受: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人民的位置最高! “在‘7·28’來到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敬獻花籃,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文關懷,也彰顯了他的人格魅力,所煥發出的人性光輝溫暖著這座城市,溫暖著燕趙大地,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走近他、信服他、跟著他,同心共筑中國夢、勵精圖治奔小康。”郭彥徽說。 8月5日上午,原軍委空軍專機部隊參謀劉樹明和17位戰友來到地震紀念墻前,獻上花籃,寄托哀思。40年前,他曾一小時調度30架飛機運送傷員。 紀念墻的碑記,清晰記載了大災之后的壯舉。“冒余震之危、飛石之險,匍匐互救、扶危拯絕,慷慨舍身、義薄云天。”“中央關懷、舉國支援、軍民攜手、同赴危艱,櫛風沐雨、重整家園……” 心中位置,人民最高;災難面前,人命最重。 “生命是最值得珍惜的”“要樹立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觀念”,唐山視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 習近平總書記說:“在同地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唐山人民鑄就了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我們今天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40年前,唐山大地震是一次載入史冊的抗災救災。今天,河北在經歷一次抗災救災新考驗。 今年7月份,我省多地遭遇特大洪澇災害,橋梁道路塌陷,電力通訊中斷,美好家園被毀,鄉親生命危難…… 災難面前,廣大黨員干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同受災群眾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從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對生命的珍視、尊重、守護。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人民關心厚愛,對河北各項事業關切關懷。采訪中,大家表示,一定把總書記對河北的期望和重托轉化為做好各項工作的動力,進一步推動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河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地震紀念墻邊,一棵銀杏樹,筆直挺拔,郁郁蔥蔥,充滿著生機和希望。 |
相關閱讀:
- [ 08-10]習近平就巴基斯坦發生重大恐怖襲擊事件向巴總統侯賽因致慰問電
- [ 08-10]習近平談奧運精神:戰勝自我 超越自我
- [ 08-10]從百年奧運到體育強國 習近平帶領中華兒女這樣走
- [ 08-10]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之:要強化陸軍轉型建設的政治保證
- [ 08-10]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狠抓落實重要論述摘錄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