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理論新實踐(2):增加公眾獲得感 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
2016-08-10 21:45:22? ?來源:中國日報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脫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今年前7個月,習近平先后考察調研了重慶、江西、安徽、黑龍江、寧夏、河北等6省市,其中一半以上聚焦民生改善和扶貧開發。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小康能否如期實現,這一直是習近平“最關心的事”。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人”也應該處于中心位置。習近平曾說,“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痹谒磥恚洕鐣l展中的短板特別是主要短板,是影響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因素,必須盡快把這些短板補齊。脫貧開發工作是我們的一個突出短板,要舉全國之力抓好,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習近平關于中國發展的經濟理論,回答的正是“什么是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發展為了什么”這三個根本問題。 最能體現共產黨人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性質的,當屬扶貧。為了讓13億中國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的步履遍及大江南北、內陸邊疆,常常行走在中國最艱苦、最貧窮的地方。從太行山區的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到大雪封山的云南魯甸地震災區,再到井岡山深處的江西茅坪鄉神山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28次國內考察,有一半以上涉及扶貧開發。在考察中,習近平多次強調“精準扶貧”,實現由單純 “輸血”到“造血”。去年6月份,習近平在貴州調研時曾強調,我們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十三五”規劃對接第一個百年目標,“不讓一個人掉隊”才談得上“全面”,共同走向富裕才叫做“小康”。今年要讓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長43.4%,正體現“念之再三,銘之肺腑”的民生情懷。政府工作報告中,免除貧困家庭學生普通高中學雜費,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扎實的舉措,在增加公眾“幸福感”“獲得感”的同時,也必將激發蘊藏于公眾中的強大力量。 貴州桐梓,黔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著名的革命老區。坐落在桐梓縣婁山關腳下的杉坪村,地處高山,飲水緊張,植被稀疏,貧困程度較深,在2011年時還是國家扶貧開發二類重點村。如今,通過綠色發展,產業扶貧,這里一躍成為農民年收入過萬的小康村。 2014年初,杉坪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500元,還被扣著“國家級貧困村”的帽子。如今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這個曾經的貧困村脫胎換骨,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突破2萬元,搖身一變成了小康示范村。 通過在荒山上種花、自家院落里開展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如今,杉坪村人均純收入已經翻了4倍多,通過綠色發展,農旅結合,脫貧攻堅,實現了由貧困村到“黔北扶貧第一村”的跨越式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