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8月11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11日從陜西文物部門了解到,考古表明,距今4000多年的陜北榆林寨峁梁遺址,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粟和黍為主,還可能采集可以食用的藜以應對食物危機。 寨峁梁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安崖鎮房崖村附近一處橢圓形山峁上,除南側與其它山梁相接外,三面均臨深崖。考古人員曾在遺址內清理出房址66座、圓坑10座、方坑3座,并出土了陶、石、骨等200余件標本。 據了解,寨峁梁遺址是陜北一處龍山時代晚期的遺址。該遺址與石峁城址相距不遠,同處禿尾河流域。若以石峁城址作為黃土高原北部早期國家出現的重要標志,則寨峁梁遺址和石峁遺址的對比研究將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對該區域社會復雜化進程的理解。 寨峁梁遺址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單室窯洞和前后室窯洞,窯洞內一般都會有灶址存在,窯洞內的灶上土樣是此次浮選的主要來源。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表示,考古人員采集了土樣,浮選出粟、黍、藜、豬毛菜、胡枝子等13種植物種子。浮選結果顯示,寨峁梁遺址當時的農業應該是以粟和黍為主的旱作農業經濟,黍的地位略低于粟。遺址中還發現了數量較多的藜,可能是作為一種補充性的食物資源。 據介紹,當時北方的農業生產主要是以種植粟為主、黍為輔的典型旱作農業,粟的重要性一般是要遠高于黍的,但是寨峁梁遺址的情況略有不同,黍的重要性也很突出。據分析,寨峁梁遺址所處干旱、寒冷的氣候環境,使得黍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 此外,藜、胡枝子等種子是常見的旱地雜草。寨峁梁遺址發現的粟、黍、藜一起出現的現象,說明藜屬植物很可能也是當時的食物之一。(完) |
相關閱讀:
- [ 08-10]泉州水下考古調查:負重70公斤下水 最怕遇炸魚
- [ 08-10]考古團隊首次發現舊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工具直接證據
- [ 08-06]揭秘泉州水下考古:四組隊員接力 下潛在30米內
- [ 08-05]探尋沉沒在海底的故事 泉州啟動水下考古重點調查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