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下訂單定向培養 上世紀50年代,德陽的工業建設開始起步,同時引領了各類技工、中專學校的興辦熱潮。這個390萬人口的地級市,如今擁有兩所應用型本科學院、6所高職學院、18所中職學校。“這些都是智力富礦,在培訓產業工人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熊偉表示,在農民工培訓的模式上,市里早已探索了校企共建。 生產世界一流的500噸三峽轉輪、研制8萬噸大型模鍛壓機……該市每一個大中小項目的關鍵環節,都能見到職業技術院校培訓學員的身影。“與職業院校合作,企業可以要人來人,要技術來技術。”一家當地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說。 據統計,近10年來,德陽中高職院校總計為德陽企業輸送技術工人10萬余名,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返校”農民工。如今,校企共編教材、共建企業兼職教師人才庫、共研項目、冠名辦班、短期代培等機制,已經成為了常態。 市就業局農民工培訓項目負責人韓毅表示,借助職業院校培訓農民工,有利于推行“訂單式”“菜單式”定向培養。比如近期,東方電氣就與該市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下單”培養15名電焊技工。“職業院校共設置237個專業,完全可以推行校中廠、廠中校,實現學生教學、實訓、生產緊密銜接。”韓毅介紹,全市各個職業院校共有校內實訓基地260余個,可謂農民工技能成長的“搖籃”。 “農民工培訓,超過一半的時間在‘真刀真槍’操練。”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輝表示,由于實訓課占到培訓課程的60%,培訓一結束,農民工就可以直接上崗。 撥付補貼,得考核培訓實際效果 “學不到真本事,去培訓豈不是耽誤時間?”在外打工3年多的王有成,起初很是疑惑。 他的疑惑在進入培訓班后迅速化解。他所在的培訓學校,引入了現代學徒制,不僅有“老師傅”幫帶,而且第一學期在企業學習3周,第二學期在企業學習6周,第三、四、五學期在學校理論學習3周,其他時間都在企業學習。 “學到的都是硬本領。”王有成在培訓結業時,信心滿滿地走進招聘現場,很快便成為一家企業的機械師。 “德陽大部分中職學校,普遍采用‘校中廠’等教學工廠模式,將現代工廠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學校,為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提供與企業相似的培訓環境和學習環境。”韓毅介紹,學校按工廠模式辦,使參訓農民工得以在一個近乎真實的環境中學習各種知識和能力,一進入企業就能獨當一面。 “農民工培訓的課程設置,不能天馬行空,必須結合市場。”市就業局調研室負責人表示,為了摸清農民工急需的培訓技能,就業局曾對全市處于16—60歲勞動年齡段的農村勞動力進行全面調查統計,按照知識及技能狀況、轉移就業方式等12項信息,進行詳細登記,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變化及轉移就業人員動態管理數據庫,這使得管理部門掌握了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職業資格鑒定需求等信息。 “辭了工作去培訓,吃住的費用咋解決?”農民工李金成的擔憂是普遍的。由于是免費培訓,財政補貼成為農民工關心的重要話題。目前,德陽市提出“標準額度高,參訓零費用”的培訓模式,對參加技能提升培訓取得高一級別的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從中級工1100元到高級技師甲類6000元的多檔次補貼。 “有實際效果,才是硬道理。”韓毅表示,由于是財政買單,農民工培訓的錢必須要“花在刀刃上”。 他告訴記者,管理部門根據市場需求,確定全年培訓工種和數量,通過招標的方式,落實承擔任務的職業院校,并分別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協議。 在培訓中,還要會同財政部門對每期培訓進行不少于兩次的、不提前打招呼的實地核查,了解培訓計劃實施情況、教學質量和培訓效果,現場填寫職業培訓核查情況表。在抽查中發現不按教學計劃教學的,將責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本期培訓班申報培訓補貼資格。 在培訓后,培訓機構書面提交職業技能鑒定及結業考核申請,考核組對學員的理論和實操進行統一考試考核合格后,按規定撥付培訓補貼。 “管培,還得管用。”祝磊作為當地一名職業院校校長,曾多次參與農民工培訓項目競標,他深知培訓效果對于培訓項目驗收的重要性。“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就業一人培訓一人”,是當地農民工培訓機構的普遍口號。 |
相關閱讀:
- [ 08-12]周寧縣召開慢性病管理和分級診療培訓會
- [ 08-12]光澤縣杭川鎮杭東社區為計生育齡群眾開展電子商務培訓
- [ 08-12]新羅區流動人口子女免費參加暑期培訓
- [ 08-12]我縣舉辦內河安全培訓和水上安全演練
- [ 08-12]天價培訓坑有多深:高端是噱頭 “保過”玩概率游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