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大功率藍擎發動機,世界首款前置前驅8擋自動變速器,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出口創匯第一的企業……很多人可能想不到,這些驚艷的創新成績竟出自一個沒有重點高校和大院大所、位于三線城市的濰坊高新區。 這樣的創新奇跡每天都在國家高新區發生。一組數據展示了這些創新高地的活力:2015年,146家國家高新區共實現營業收入25.37萬億元,“十二五”時期實現年均增長17.4%;國家高新區內企業R&D經費支出達4521.6億元,占全國企業的31.8%;國家高新區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發明專利162.3件,是全國就業人員平均水平(19件)的8.5倍……20多年不竭探索,國家高新區正如熊熊燃燒的火炬,不斷照亮中國創新夢。 “聚”變,打造創新載體 三線城市出身的濰坊高新區“先天不足”,但綜合實力卻在146個國家高新區中躍升至23位,“秘訣”何在? “關鍵是要高起點做好載體建設工作,最大范圍聚集創新要素資源?!睘H坊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龍江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濰坊高新區將藍色智谷納入部省共建,充分調動了中央、省、市各層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將外部高端創新資源引入高新區,有效解決了三線城市創新資源短缺問題。 目前,濰坊高新區已經建成生物醫藥、光電檢測、IBM智慧軟件等9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45個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17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1個院士工作站、7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養引進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9人、海外高層次人才400多人,真正成為一片創新資源集聚的熱土。 “聚”變,也是國家高新區能夠快步發展的核心推動力。2015年,國家高新區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術企業,占全國高企數量的40.9%;國家高新區內共有從業者1719萬人,52.7%大專以上學歷,82.2萬名碩士,8.9萬名博士,當年吸納高校應屆畢業生50.7萬人。 各高新區不斷推進載體創新,放大“聚”變效能。去年4月,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在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揭牌。這個集技術交易、孵化引導、科技金融、國際對接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平臺,將聚集多元要素服務于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技術轉移市場上下游主體。在幾個月時間里,他們就與優勢資本聯合成立10億元基金,用于技術轉移過程中的股權投資;吸引全球知名的技術轉移服務和人才培養機構——德國史太白落戶,帶來首批20個“高精尖”的“技術轉移+科技企業家培養”項目…… 這種“聚”變不斷呈現出面向全球的開放性。 2015年,國家高新區共吸引留學歸國人員10.9萬人,引進外籍專家1.3萬人,外籍常住人員5.5萬人。天津高新區工委副書記張世軍介紹,天津高新區吸引了來自美、日、歐等20多個國家的留學人員1000余人,60%以上的留學人員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其中171人被評定為高新區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 |
相關閱讀:
- [ 08-16]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發布 中國首次躋身世界創新前25強
- [ 08-16]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如期實現創新型省份目標
- [ 08-15]我國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創新驅動”加速破冰前行
- [ 08-15]內蒙古:大力發揚"蒙古馬"精神 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
- [ 08-15]創新為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 [ 08-14]海峽青年文創論壇昨日舉行 首次融入“海青節”
- [ 08-13]漳州市創新創業大賽昨日圓滿落幕 凸顯科技力量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