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要求加強對“彈幕”安全評估:評什么?怎樣評?
2016-08-20 09:33:15? ?來源: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本報記者 趙 麗 □本報實習生余晨揚 加強對“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上線的安全評估,是保障網絡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相關法律政策的延續。對“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上線進行安全評估,主要是解決內容合不合格的問題,是在設立一個標準。 目前這一制度尚處于探索初創階段,有待于具體實施細則的出臺 “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最近,神曲《感覺身體被掏空》因唱出了廣大加班族的心聲,在朋友圈霸屏。在歌曲高潮部分,視頻上快速飄過一大波字幕:“我愛工作,我愛加班”“睡覺干嘛,多浪費工作時間”……這些反諷的語言是歌曲作者金承志特意在后期植入的,他希望通過“彈幕”的形式豐富歌曲的內容,表達出對老板口是心非的狀態。 現在“彈幕”已經出現在不少主流視頻網站上,甚至走進了大學課堂。 當“彈幕”人群不斷擴大時,一紙文件的下達,讓人們意識到,或許“彈幕”并非如傳說般完美。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瘋狂的“彈幕”評論中,低俗乃至侵權內容時有出現,其背后則是網絡低俗文化橫行。 正因如此,8月1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京召開專題座談會,就網站履行網上信息管理主體責任提出了八項要求,其中明確,加強對網絡直播、“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上線的安全評估。 從邊緣符號到大眾狂歡 “彈幕”,源自日本的視頻網站。國內的“彈幕”熱興起于兩年前,2014年8月前后,動畫電影《秦時明月》在國內舉辦多場“彈幕”觀影,將“彈幕”這一新鮮事物推向大眾視野。直到今天,“彈幕”活躍于90后、00后網友中間——年齡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把“彈幕”牢牢擋在了年輕人之內,許多70后、80后知道“彈幕”,也懂得如何啟用“彈幕”,但態度卻是堅決地對“彈幕”說“不”。 “彈幕”剛出現時,有人曾判斷這股熱潮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滿屏劃過的字符密密麻麻,實在有礙欣賞畫面。然而,直到今天,“彈幕”仍然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作為“彈幕”視頻網站的一名忠實用戶,韓笑已經習慣開著“彈幕”看視頻,并且在視頻精彩處也發條“彈幕”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很多愛好者一樣,對于動漫的喜愛是韓笑接觸“彈幕”的起點,“我從小就喜歡動漫,從高二開始接觸‘彈幕’網站之后,才發現原來在網站上有那么多和我一樣喜歡同一部漫畫的人,這在‘彈幕’中體現的尤其明顯”。 但“彈幕”讓圈外的人理解起來還是有點困難,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其《參與感》一書中,這樣記錄他與“彈幕”視頻的親密接觸:起初強迫自己看了15分鐘,發現眼睛都是花的;后來堅持看了30分鐘,突然發現感覺變了。他發現“彈幕”和視頻可以分離了,變成一種想要看文字便看文字,想要看視頻便看視頻的狀態,于是他得出結論:原來,“彈幕”是內容的一部分。 隨著“彈幕”的不斷發展,使用中的一些問題也開始顯現出來。 “最看不慣的就是那些根本不明白故事情節還一味指責劇中人物的,如果有其他人表示反對,‘彈幕’中就會展開一場大戰。”常在“彈幕”網站上看劇的陳法告訴記者,除了這種無謂的指責,“彈幕”中對視頻上傳者的不尊重、低俗色情的評論等都會讓他覺得很厭煩。 “目前的網絡直播、‘彈幕’等新產品、新應用、新功能存在很多問題:第一,侵犯諸如隱私權在內的人格權利;第二,有些內容涉及到不應該公開的領域,屬于泄露商業機密和國家機密行為;第三,一些內容涉及到暴恐信息,危害社會的穩定,惡意引導輿論。在安全評估過程中主要是無法控制傳播源,在技術、制度、監管三個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加強。要統一標準,事前做好實名認證,事中做好信用評級,完善事后懲罰措施。”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 在業內人士人看來,對于“彈幕”內容低俗化,要不要設置關鍵詞進行屏蔽?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鑒于“彈幕”的社交載體功能,它所營造的歡樂氛圍以及網絡公共空間屬性,這些特質決定了使用者會竭力表現自己智慧、幽默的一面,來博取網友的關注,如果有人用“彈幕”“撒野”,很有可能引起集體的言語驅逐。但即便如此,仍不排除有個別惡作劇者,故意使用低俗言語制造混亂、傳播不良信息,有必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進行管理。 |
相關閱讀:
- [ 08-06]邦辰百米走秀美呆!白巖松解說自帶彈幕
- [ 06-28]河南衛視玩轉網臺聯動 邊看劇邊彈幕互動連連
- [ 06-14]87版賈寶玉歐陽奮強刷《紅樓夢》彈幕:笑尿了
- [ 05-17]高校社團晚會 活體“彈幕”串場看呆觀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