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建設健康中國作了深刻闡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走出了自己的健康發展道路,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的轉變。健康中國就是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根本利益服務,本質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實現人口健康全覆蓋。以下刊發胡鞍鋼教授的獨家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圖為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作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 世界現代化最重要的進展和標志:人類更加長壽 健康一直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正如阿瑪蒂亞·森所說:“健康(與教育一樣)是使人類生活體現價值的基本潛能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健康領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與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相比,人類生存的衛生環境明顯改善,人類醫學及醫療技術更加先進,人類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長壽。 1820-1900年期間,世界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從26歲提高至31歲,平均每年提高0.063歲;1900-1950年期間這一指標又提高至49歲,平均每年提高0.34歲;1950-2000年期間,又提高至66歲,平均每年提高0.34歲;2000-2014年期間,又提高至71歲,平均每年提高0.36歲。 一個多世紀前的中國:“東亞病夫”與“鴉片之國” 但是,中國大大地滯后于西方國家和世界健康發展的歷史進程。一個多世紀之前的1896年,英國人主辦的英文報紙上海《字西林報》將中國人稱之為“東亞病夫”。根據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 2001)提供的數據,19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在24歲;到1949年之前也只有35歲左右,不僅大大低于世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1950年為49歲),還低于1820年法國平均預期壽命(為37歲)、美國(為39歲);1949年之前中國嬰兒死亡率為200-250‰,這也高于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為175‰),還明顯高于印度的水平(164‰),也高于法國的1850年的水平(為146‰)。中國還是世界的“鴉片之國”,20世紀初期,估計中國有2500萬人吸食鴉片,相當于當時全國總人口(43714萬人)的5.7%建國之初,據初步估計,吸食鴉片等的煙民,全國約有2000萬人,占當時總人口的4.4%。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傳染病流行猖獗,寄生蟲病傳播廣泛,地方病流行地區發病率極高的國家,建國前我國城市肺結核死亡率為十萬分之250,50年代全國傳染病報告發病率高達十萬分之3000;1949年之前,中國人口死亡率高達25-33‰,屬于典型的高死亡率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