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發射量子衛星 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已經從實驗室演示走向產業化。在城市里,通過光纖建構的城域量子網絡通信已經開始嘗試實際應用,我國在城域光纖量子通信方面已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 那為什么還要把量子實驗室從地面搬到太空呢? “由于光纖的固有損耗,在光纖中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面臨著巨大挑戰。”潘建偉說。 原來,用量子通信方式傳遞信息,傳送的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但這種最小的顆粒,不能再被分割,也不能復制。即使采用目前最先進的理想單光子探測器,在1000公里光纖中進行點對點量子通信,每300年也只能傳輸一個比特。“就好比一支擁有100萬人的隊伍,到最后可能只剩下幾個人,花了很長時間才能抵達目的地。”這種受制于光纖,不能放大量子通信信號的問題,導致了在遠距離上信息傳遞效率很低,令科學家們一籌莫展。雖然通過量子中繼手段,即分成若干段傳輸來降低每一段的損耗,用“量子接力”的方式解決這一難題,但走向實際應用還需時日。 后來,科學家意識到,真空里不會有光的損耗,想要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還需要借助衛星的中轉。 2005年,潘建偉團隊實現了13公里自由空間量子糾纏和密鑰分發實驗,證明光子穿透大氣層后,其量子態能夠有效保持,從而驗證了星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近幾年開展的一系列后續實驗都為發射量子衛星奠定了技術基礎。 “這樣一來,通過發射衛星,去除干擾因素,就可以實現幾千公里的量子通信。”潘建偉說,有了量子衛星,還可以在宏觀距離上檢驗所謂的量子力學的非局域性,也就是“幽靈般的超距作用”。“看看在實驗室里不斷被重復檢驗的理論,放在太空是否還能實現。” 將開展哪些實驗 “量子衛星的科學目標是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域量子密鑰網絡實驗,以期在空間量子通信實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開展空間尺度量子力學完備性檢驗的實驗研究。”潘建偉介紹。 量子衛星將主要開展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星地量子糾纏分發實驗、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共4項科學實驗。其中,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實驗就像從衛星向地面分發鑰匙,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以量子密鑰為核心的保密通信試驗。當量子密鑰產生后,通信雙方即可進行保密通信,這個過程從原理上已經證明是絕對不可竊聽、無法破譯的,因此整個通信過程是無條件安全的。 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驗則將在兩個光學地面站間,通過衛星中轉的方式組建真正意義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比如當衛星飛過北京上空時,通過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過程,在北京和衛星間建立密鑰;同理,當衛星飛過烏魯木齊上空時,通過星地量子密鑰分發過程,在烏魯木齊和衛星間建立密鑰。這樣,北京和烏魯木齊之間就能建立絕對安全的量子密鑰。”潘建偉舉例,用這種方式就能夠將兩個分隔遙遠的地面光纖量子通信網絡相互聯通,真正實現廣域覆蓋量子通信網絡。 這些量子科學實驗非常復雜,難度極大,是“針尖對麥芒”的挑戰。這些實驗能夠產生經過編碼的,甚至是糾纏的光量子并發射到地面上,與之對接的地面系統則負責“接收光量子”,這種光量子的發射與接收被稱為“針尖對麥芒”。 “在量子衛星飛行的過程中,攜帶的兩個激光器要分別瞄準兩個地面站,向左向右同時傳輸量子密鑰。這就要求在飛行的過程中必須始終保證精確對準,跟蹤要達到相當高的精度,這也是國際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吳季說。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說,如果把光量子看成一個個1元硬幣,星地實驗就相當于要從在萬米高空飛行的飛機上,不斷把上億枚硬幣發射到地面上一個不斷旋轉的儲蓄罐上,不但要求這枚硬幣擊中這個儲蓄罐,而且要使得硬幣能夠準確地射入儲蓄罐細長的投幣口,并且硬幣要源源不斷地進入儲蓄罐內。 作為我國第三顆科學實驗衛星,量子衛星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星地量子通信,真正體現量子通信可向廣域范圍發展的可能性,搶占國際競爭主動權。 它還將使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具有空間大尺度的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率先開展一系列空間尺度的量子力學基礎檢驗實驗,帶動我國量子物理整體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未來有什么應用 據專家介紹,量子衛星發射后,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將投入正式運行,而“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交付。 “大規模推廣量子通信應用后,將極大提高人們信息傳輸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潘建偉說,建好“量子互聯網”后,人們不用再擔心任何信息泄露,從而避免惡意攻擊和欺詐行為。 量子保密通信,能夠從三個方面保障信息安全。第一,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交互是安全的,不會被竊聽或盜取。第二,“主仆”身份能夠自動確認,只有主人才能夠使喚“仆人”,而其他人無法指揮“仆人”。第三,一旦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傳遞口令被惡意篡改,使用者會立刻知曉,從而重新發送和接收指令。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決的,就是傳輸內容不被別人知道、保證接收者是和發送者對話,以及信息不被篡改。”潘建偉說,僅僅發射一顆衛星是不夠的,只有形成星座才能建構起網絡,而且需要地面配置相應基礎設施,確保網絡聯接到千家萬戶。 “比如,將來可以在手機中植入量子加密芯片,用來接收并存儲密鑰。”潘建偉描述了一幅未來場景,人們只需要每天在家里,將手機和量子密鑰分發機連接,就能夠實現保密通信。“走到這一步,還需要對網絡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制定通信標準等,10年至15年,有望實現。” 得益于這種絕對安全性,量子通信不僅應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電、煤氣等能源供給和民生網絡基礎設施的通信保障,還可應用于國防、金融、商業等領域,勢必對產業界和科技界產生巨大變革。 |
相關閱讀:
- [ 08-18]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 08-18]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量子衛星“墨子號”數據
- [ 08-17]中國科大量子領域研究獲重要進展
- [ 08-17]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升空 將傳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 [ 08-17]有了量子衛星,手機不怕竊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