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地下突圍” 有私募已經收到中介機構詳細的報價單。 董先生介紹,私募“出海”一般有三種選擇,一是購買QDII額度,二是借助別人的通道合作發行產品,三是在境外收購或獨立設立公司。 近3個月來,布局海外金融資產的QDII基金收益動輒超過10%。在機構中間QDII額度一時間“洛陽紙貴”,額度出借利率水漲船高,目前已超過2%,與去年上半年無人問津的情形大相徑庭。QDII機構的“捂盤”漸漸讓一些私募感到“此路不通”。 設立境外分支機構一般是一些財大氣粗公司的選擇。“設立境外分支機構,有中介機構提出公司資產(非資管規模)要達到30億元至50億元(有說法是母、子公司的合計資產)的門檻。此外,不菲的運營費用、嚴格的監管流程讓不少私募望而卻步。”李明說。 而“借雞生蛋”發行離岸產品則相對容易。一家與國內基金經理合作發行數十只離岸基金產品的某基金服務公司負責人說,今年以來自己經手的離岸基金產品總規模在30億美元左右,私募是主要合作對象,也包括一些境外公司。從基金認購客戶的結構上看,自然人占多數。 但不是所有的私募都會選擇中介機構。只要解決了最關鍵的資金問題,對一些“神通廣大”的私募來說,就足夠了。于是,在深圳、上海地區,一些私募和外資銀行悄悄做起了“生意”。 “私募和外資銀行之間的高額匯兌業務是一個灰色話題。”常常為一些中型私募與外資銀行高管牽線的李明表示,私募在外資銀行境內機構存入人民幣后,在外資銀行的境外分部取出約定額度的外匯。外資銀行會用國際業務服務完成內外資的轉換。 此外,更加擺不到臺面的是通過“貿易手段”完成,忽略復雜的具體環節,流程表面上波瀾不驚:換匯人在境內將人民幣交給非法中介機構,這些機構則通過境外合伙人將外匯打入換匯人指定的境外賬戶。 留一份清醒 就連私募大佬王亞偉近來也被爆料轉型美股市場,一家名叫“Top Ace”的公司被指作王在香港的“馬甲”。在截至6月30日的相關報告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布的數據顯示,“Top Ace”投資總額在7039.5萬美元(合4.7億元人民幣),持有股票一半以上為中概股。 “最近到香港的各種金融機構很多,成為趨勢。私募也有很多,不過不清楚具體做什么。很多機構著眼于把資金投向海外股市和房地產,在全球范圍內獲取收益。”一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家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上述基金服務中介人士表示,根據公司今年以來披露的數據,奔赴海外的金融投資有一半以上進入股市。此外,期貨、房地產、私募股權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美股市場是不少私募的首選登陸點。撇開美國經濟復蘇、道瓊斯指數表現強勁這些客觀因素,對一些私募來說,決戰華爾街這一金融人士的終極夢想本身就具有很大說服力。 中國機構的介入也掀起了美國市場上的“中概股熱”。許多私募對投資中概股樂此不疲,但在相當一部分人眼中,這種做法難以持續。“中概股資金博弈方式逐漸A股化,已經陷入影子A股的陷阱。如此長期下去,海外布局將失去意義。還是要學習一些扎實的海外投資工夫。”董先生說,中概股熱從側面反映了私募出海的浮躁風氣。 據業內人解釋,就基本交易機制而言,A股與美股存在兩大區別。A股有10%的漲跌停板限制,做空渠道匱乏。美股則無漲跌停限制,存在多種做空方式;投資者做空美股,除了利用股指期貨,還可以購買美股反向基金,甚至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反向指數單向賣空,當然風險是巨大的。另外,投資美股可以利用期權加杠桿。 中國私募出海,海外分析師的鼓吹功不可沒。在最新研報中,花旗策略師Robert Buckland將標普500指數形容為“勢不可擋”,強調“美股牛市還沒死”。而董先生提醒,作為最成熟的證券交易市場,天堂和地獄并不遙遠,投資者需要保持一份冷靜。 抱著“扳回一局”的心理,董先生向圈內朋友打聽海外投資事宜。“出海”投資在私募圈已經掀起不大不小的波瀾,尤其是今年,一些私募甚至開始從研究著手進行團隊轉型,搞起美股等海外市場的投資策略。 |
相關閱讀:
- [ 07-27]證監會警示炒美股風險 三家交易平臺遭點名
- [ 06-24]“英國退歐”沖擊全球股市 美股道指盤初狂瀉近500點
- [ 06-17]中國拋售美債美股令美擔憂 是明智之舉也是力量顯示
- [ 02-11]中國悄然興起炒美股 有“錢景”也有風險
- [ 08-26]中國央行“雙降“歐美不同調 美股先漲尾盤收跌
- [ 08-26]中國央行“雙降“歐美不同調 美股先漲尾盤收跌
- [ 08-26]中國央行“雙降“歐美不同調 美股先漲尾盤收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