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七類救助申請人檢察機關應當予以救助
2016-08-30 22:23:26??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李霖 李艷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陳菲)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下發《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進一步規范檢察機關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明確規定了檢察院應當予以救助的七類具體情形。 《救助細則》共7章40條,除總則和附則外,主體部分有五大板塊,明確規定了檢察機關進行國家司法救助的對象和范圍、救助的方式和標準、救助工作的具體程序、救助資金保障和管理,以及救助工作中違法責任追究等,涵蓋了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主要方面。 《救助細則》明確規定的檢察院應當予以救助的七類具體情形為:一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重傷或者嚴重殘疾,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二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救治費用的。三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死,依靠其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近親屬或者其贍養、扶養、撫養的其他人,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四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致使財產遭受重大損失,因加害人死亡或者沒有賠償能力,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五是舉報人、證人、鑒定人因向檢察機關舉報、作證或者接受檢察機關委托進行司法鑒定而受到打擊報復,致使人身受到傷害或者財產受到重大損失,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六是因道路交通事故等民事侵權行為造成人身傷害,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的。七是檢察院根據實際情況,認為需要救助的其他情形。 最高檢刑事申訴檢察廳負責人解釋說,檢察機關開展國家司法救助,必須在司法辦案過程中進行,不能脫離辦案職能和辦案環節單純開展救助。國家司法救助本質上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不是國家賠償,也不是國家代位進行民事賠償。也是臨時性社會保障措施,其前提是有關刑事案件或者民事侵權案件的發生,且當事人受不法侵害導致人身傷害或重大財產損失,其目的是幫助當事人擺脫生活面臨的急迫困難,是直接針對案件的被害人采取的一次性救助,不針對同一對象長期適用或者多次反復進行,不取代社會保障。 根據《救助細則》規定,救助申請應當由救助申請人向辦理案件的檢察院提出。無行為能力或者限制行為能力的救助申請人,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申請。 |
相關閱讀:
- [ 08-05]最高檢:清理糾正判處實刑罪犯未執行刑罰案件
- [ 08-04]最高檢印發《人民檢察院案件流程監控工作規定(試行)》
- [ 08-03]最高檢:嚴查六類食藥品監管領域職務犯罪|最高法:鼓勵通過網絡拍賣處置財產
- [ 08-03]最高檢:對行業“潛規則”不聞不問可追責
- [ 08-01]中紀委:從嚴治黨不能搞突擊 運動式沒希望|最高檢7月立案偵查3名省部級官員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