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8月31日電(記者陳晨、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30日在西安表示,我國將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等多顆空間科學衛星。借助于這些科學衛星工程項目的實施,“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望在空間科學、技術及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進展。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8月29日至30日在西安舉行,與會學者圍繞空間物理、空間天文、空間探測、微重力等十個領域展開深入探討。 本次會議上,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入選國務院近日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成為與會學者熱議的焦點。專家一致表示,空間科學是國家重大戰略性需求,對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建立創新型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空間科學衛星的入選,意味著空間科學發展將迎來一個全新階段。 吳季說,按照此次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我國將研制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等,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 據介紹,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將利用創新的X射線和紫外成像儀器,首次對太陽風和地球磁層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全球成像,有助于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 此外,作為國際上首個對全球陸地、海洋和大氣水循環關鍵要素進行綜合觀測的地球科學衛星,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將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變化特征,深化理解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的科學規律;愛因斯坦探針致力于發現和研究各種尺度上隱身的沉寂黑洞,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并對其精準定位;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的研制和發射,將填補我國沒有太陽觀測衛星的空白。 吳季表示,以上空間科學衛星項目的實施,將為我國在地球空間耦合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測、全球變化與水循環、太陽磁層與爆發活動之間關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奠定基礎。 他還透露,“十三五”期間,圍繞“宇宙和生命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太陽系與人類的關系是怎樣的”兩大主題,我國科學家將關注具有優勢的領域,通過實施不同類型的空間科學項目,實現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 |
相關閱讀:
- [ 08-25]中國一家民營企業宣布收購以色列唯一衛星運營公司
- [ 08-23]揭秘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為何要發射 將開展啥實驗?
- [ 08-18]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量子衛星“墨子號”數據
- [ 08-17]我縣統一銷毀一批非法衛星地面接收設施
- [ 08-17]閩首次利用衛星遙感手段農業普查|11省市身份證今起可在榕補換
- [ 08-17]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升空 將傳送不可破解的密碼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