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或將慎用降準降息工具 避免釋放過強寬松信號
2016-09-01 09:02:06??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應對 貨幣與財政政策需要聯手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黃志凌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已有的理論和實踐表明,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通常都是由于貨幣供給過多,使涌向商品的貨幣大量增加,造成價格持續上漲,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通常是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持續下跌的一種經濟現象,表現為經濟增速持續下行以至于經濟衰退。因此,單靠貨幣政策難以解決通貨緊縮問題。 楊馳也表示,貨幣政策的效用正在逐步遞減,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刺激經濟的效果不明顯。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人士對記者坦言,在經濟下行期,實體企業經營風險上升,銀行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降低風險偏好“惜貸”實則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向金融體系“大水漫灌”般的注入流動性實際上是無效的。這種貨幣傳導機制的不暢通實際上也是經濟恢復乏力的表現之一。從7月份的貸款結構可看出,新增貸款4638億元中的4575億元都是新增住戶部門貸款,與之相對的是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減少26億元。住房按揭貸款幾乎成為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唯一主力。新增貸款中企業貸款占比的極度萎縮,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資產荒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具有局限性。 分析人士也指出,如果宏觀調控繼續過多依靠貨幣政策,一方面不一定能提振實體經濟,另一方面金融風險將更加集聚,流動性將更多地流到股市、債市和房地產市場,這其實會增加風險。 黃志凌表示,國際經驗表明,在通貨膨脹時期貨幣政策可以起到很好的“降溫”作用,實施緊縮貨幣政策可以有效降低通貨膨脹率;但在通貨緊縮甚至經濟持續下行的條件下,單靠貨幣政策很難實現經濟增長復蘇,財政政策在應對經濟下行和通貨緊縮的特殊階段起到的作用更大。近年來,我國政府審時度勢,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基礎上,采取了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踐也充分證明,在艱難的經濟恢復時期,穩健的貨幣政策輔之以積極的財政政策,能夠引導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是擺脫經濟持續下行、避免通貨緊縮結局的重要政策選擇。 華泰證券報告稱,對于降稅,我國財政政策仍有可操作性空間,政府部門杠桿率整體低于發達國家水平,財政赤字率還有提高空間。供給側改革的客觀要求也是降稅降費,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可以提高企業投資的邊際利潤率,從而提高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
相關閱讀:
- [ 08-30]魯政委:央行重啟14天期逆回購 不能理解為政策收緊
- [ 08-29]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做了什么?聽聽央行馬駿怎么說
- [ 08-25]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將從四方面引導普惠金融發展
- [ 08-25]央行逆回購“補水” 流動性趨緊是假象
- [ 08-25]央行時隔半年再度逆回購 業內稱或為暗示寬松信號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