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三年深耕細作,持久發展,“一帶一路”也帶來沿線地區和國家發展戰略對接與合作的新跨越。
“一帶一路”倡議包含著全新的合作機遇。2014年5月21日,習近平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作主旨發言時強調:“中國堅持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亞洲國家。”
“唇齒相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為發展目標,充分體現天下大同等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而這一價值正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靈魂所在。從依靠外部資源帶動發展,到主動利用自己的發展紅利與合作伙伴共享成果,這一重要變化表明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也集中體現著新的國際義利觀。中國追求的,正是這種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內涵。
創新合作方式,“一帶一路”倡議搭建起多元化的合作平臺。在內蒙古,滿洲里火車站停滿了裝載著俄羅斯進口木材的列車;二連浩特鐵路貨場上,龍門吊裝卸著從蒙古國進口的銅精粉。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構成了戰略合作最為重要的平臺。
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合作平臺打響的頭一炮,習近平2015年4月訪問巴基斯坦時,雙方確定了以經濟走廊建設為中心,瓜達爾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合作為重要領域的“1 4”合作框架。“在巴基斯坦,每個地區都會舉起手說,我也想讓這條路穿過我們的區域。”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認為,這正是因為看到了“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應。
在今年7月的上合組織塔什干峰會上,中俄蒙三方元首舉行第三次會晤,共同簽署了《建設中俄蒙經濟走廊規劃綱要》。中俄蒙經濟走廊是是三國發展戰略有機對接的結晶,更是“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理念的生動體現。三國以走廊為依托,將有助于形成經濟帶式的輻射效應,提升區域合作水平,培育東北亞廣大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
互通互鑒聚共識
四大理念照亮“絲路精神”熠熠生輝
時至今日,“一帶一路”走下藍圖,進入務實合作、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7月26日上午,雨后初霽,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高朋滿座,來自全球101個國家的212家主流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出席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習近平專門發來賀信,強調“絲綢之路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
習近平的“四大絲綢之路”理念系統闡述了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發展方式,與國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形成對現實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絲路精神”。
三年務實合作,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再次凝聚起高度的共識和理念的共振。
綠色絲路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道。“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嶄新名片,“綠色絲綢之路”彰顯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生態全球治理中的大國擔當。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就曾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河北鋼鐵收購塞爾維亞鋼鐵廠,利用河鋼的綠色制造技術,對塞爾維亞鋼廠三廢進行綜合利用,在成功扭虧的同時為當地創造了一個人、鋼鐵、環境和諧共生的產業生態圈,這正是中國倡導綠色絲路的最佳例證。
健康絲路旨在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衛生計生領域的務實合作,帶動我國及沿線國家衛生事業發展。自古以來,絲綢之路也是一條中西方醫學交流、醫藥貿易的通道。而如今,來自蘇州,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吳門中醫正通過訪問交流、教育培訓等方式加快“走出去”,在羅馬尼亞的圖爾恰省成立了一所兩地合作建立的中醫診療中心。倡導健康絲綢之路,正是要吸取歷史之精華,打破當前醫學所面臨的地域障礙,推進國際平臺上的醫學交流與合作。
智力絲路倡導智庫先行。今年6月20日,習近平在華沙出席絲路國際論壇暨中波地方與經貿合作論壇開幕式的講話中強調,“智力先行,強化智庫的支撐引領作用。”在隨后的烏茲別克斯坦之行中,他進一步倡議建立大數據交流平臺,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作為新生概念,“一帶一路”的合作模式需要大量研究與探索,在增加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與理解上,也需要智庫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