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18歲準大學生徐玉玉遭遇電信詐騙后心臟驟停離世;8月30日,有媒體爆出清華大學教授被騙1760萬元。從涉世未深的少女,到高等學府的教授,電信詐騙的無孔不入與手段之高明讓人咋舌。 電信詐騙,老生常談,長期以來公眾深受其害。“奪命電話”與“教授被騙千萬元”一時間引來全民討論,占據了各種媒體。 數字社會建設,公民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刻不容緩,必須建設抵御不法分子竊取公眾個人信息和隱私來實施不法行為的“防火墻”。而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公眾如何提升安全意識、學會在數字社會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立法部門又該如何補齊相關立法的短板保障公民信息安全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監管和執法部門又該如何行之有效地監管與打擊電信詐騙等等,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對于整治電信詐騙,工信部近日表示,將加大對虛擬運營商的監管力度,把實名制落實情況作為申請牌照的一票否決項。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開始。 剛買完機票,航班延誤退票的詐騙電話就進來了;剛辦完銀行卡,各種貸款的推銷電話就找上門;剛買完車,車險銷售的電話就響個不停……在日常生活中,隱私泄露似乎早已成為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電信詐騙頻發的背后,是“手機實名制”的落地難。在互聯網迅速發展、信息保護日益復雜的當下,該如何保護公眾的個人信息? 記者調查發現—— 手機實名制沒有落地到位 電信詐騙頻發,再次讓“手機實名制”成為關注焦點。今年5月底,工信部發布相關規定,要求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現實名登記,旨在有效遏制電信詐騙。按照規定,消費者在購買手機卡時,需持本人身份證,運營商必須使用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核驗用戶本人的居民身份證件,并通過系統自動錄入用戶身份信息,在驗證信息真實有效之后,才可辦理業務。 但從記者連日來的走訪調查結果看,手機實名制不但沒有落地到位,反而成為了個人信息泄露的方式。 9月1日,記者走訪北京市中關村地區多家報刊亭和電話卡銷售攤點發現,仍能在其中多處買到非實名認證的手機號卡。雙榆樹社區的一家店主介紹,這些手機卡在進貨時就已經用他人信息進行過實名認證,所以不需再辦理其它手續。而一張內含20元話費的手機號卡,售價卻高達80元。 據在附近上班的張先生介紹,他近日僅憑借一張身份證翻拍照片就辦到了一張手機號卡,“眼下是開學季,大學里的手機優惠套餐吸引了不少人去辦理新號碼。我是在朋友圈看到了辦卡的促銷信息,就拍了一張身份證的照片通過微信傳給了那位朋友,兩天后就收到了寄來的實名制手機號卡”。- 中國電信北京分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坦言,雖然要求實名制,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利用別人遺失的身份證,或僅僅是身份證復印件、翻拍照片,在有些地方就能鉆空子開卡。所以很多消費者名下莫名開通手機號、寬帶業務的案例經常見諸媒體。 身份證信息被人竊取讓很多人名下多了業務,而這恐怕只是個人信息遺漏隱患的冰山一角。垃圾短信源源不斷、騷擾電話接二連三、垃圾郵件鋪天蓋地、冒名辦卡透支欠款、冒充公安要求轉賬、賬戶錢款不翼而飛如今屢見不鮮。 |
相關閱讀:
- [ 09-10]嚴懲電信詐騙,先要把“標”治下去
- [ 09-10]三起大學生遭電信詐騙案告破 二十八名犯罪嫌疑人落網
- [ 09-09]公安部:3起學生遭電信詐騙案告破 28名嫌疑人落網
- [ 09-09]大數據預警 讓電信詐騙無所遁形
- [ 09-09]臺灣通過修正法案 將加重電信詐騙犯刑責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