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追尋紅色記憶 啟程脫貧攻堅新長征
2016-09-13 16:43:12? ?來源:中國網信網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上圖為2014年,菖蒲塘村基地產業路建設初期;下圖為2016年的同一地點,記者一行從這條路走進菖蒲塘村,道路兩旁是已經掛果了的柚子樹、獼猴桃樹、葡萄架。 中國的扶貧工程是一項人類壯舉,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地區面積廣、貧困情況復雜多樣。在過去的30多年中,中國已經讓6.6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但中國目前仍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由此引發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也亟待解決。搜狐網新聞中心評論頻道副主編齊賀說:貧困引發的一大后果是留守兒童問題嚴重,在桑植縣洪家關鄉賀龍元帥紅軍小學里,我們看到學校的硬件條件很好,但最大的問題是留守兒童情況比較嚴重,七成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不能與之陪伴。為了防止留守兒童問題的代際相傳,必須要加速扭轉這些地區的貧困狀況,只有這樣,才是從根本上對孩子們的關注和關心。 9月2日是開學日,送孩子們到學校報到的大多是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搜狐網 齊賀 攝) 只有實現一個不落都過上小康生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才可以真正得以實現。在看到一個個基層黨員干部樸實而堅定的信念和充足的干勁后,采訪團成員紛紛表示:我們有理由相信,5000萬貧困人口的如期脫貧,這個目標任重卻不再遙遠。人民日報客戶端編輯朱利說:來到湖南山區,發現很多地方的貧困程度比之前我想象的要嚴重,但通過當地政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鄉村的變化也令人驚嘆,看到鄉親們臉上充滿希望的笑容,我們很欣慰,這不僅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走下去、俯下身,用心丈量土地,用情擔當責任。 五天、三市州、五縣區,56名記者編輯,用影音講述歷史、用文字記錄故事,用圖片展示變化、用鏡頭呈現真相。從當年紅軍經歷的生死抉擇,到長征途中的溫暖故事,從精準扶貧的美麗鄉村,到脫貧致富的水果之鄉,從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問題到村民看到希望后的舉家回遷,采訪團一路上記錄著、感動著、傳播著,一篇篇充滿情感的故事通過媒體人的筆端流淌,讓網民與之一路同行。 在鳳凰縣菖蒲塘村的采訪中,記者團遭遇了陰雨天氣,攝影記者顧不上自己穿上雨披,首先想到的是保護好設備、保障好拍攝(央廣網陳欣攝)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自8月22日在江西于都啟動以來,引發網民網媒廣泛持續關注。截至9月6日17時,涉及該活動信息總量累計55937條,其中新聞量19091篇,微博35260條,微信583條,論壇1105條,APP196條,博客35條;新浪微博開設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筑夢長征路#等微話題,閱讀量約4.1億(其中#長征路上奔小康#閱讀量達1.7億、#筑夢長征路#閱讀量達2.4億)。 在湖南站啟動儀式結束后,采訪團成員在紅旗上鄭重地簽下自己的名字,紅旗從嶄新的一面到被簽滿承諾,只用了短短的五天,但履行這個承諾,每個人也許都要為之奮斗一生。這一行,有風吹雨淋、有日頭暴曬,有山路崎嶇、有泥濘難行,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攻堅克難,取得成功,就像長征,就像脫貧,只要為之付出不懈努力,終究都會實現。湖南之行結束了,但對于采訪團的成員們來說,對脫貧攻堅這一新長征的關注并未止步,這是責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與期待。正如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協調局副局長劉沖在啟動儀式上的講話中強調的那樣:八十年后的今天來到三湘大地重走長征路,追尋長征的足跡,就是要讓大家不能忘記壯麗的長征史詩、不應忘卻偉大的長征精神、不會忘了英雄的三湘人民。(中國網信網徐可)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