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網絡主播因在直播平臺播出色情內容,被深圳警方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刑事拘留。網絡直播平臺的火爆、主播的走紅、頻繁發生的直播負面事件,由此引發對相關法律問題的深思:直播色情內容是否構成犯罪?直播的法律界限在哪里?如何凈化直播環境? 火爆背后亂象叢生 2016年,被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只要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個注冊賬號,人人都能對著鏡頭當“主播”。 直播到底有多“火”?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達3.25億,占網民總體的45.8%。據艾瑞咨詢今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其中網絡直播的市場規模約為90億元。方正證券預計,2016年直播市場規模達到150億元,2020年將達到600億元。 網絡直播火爆的背后,也曝出種種亂象。為推高流量、吸引粉絲,主播花樣百出,有的衣著暴露、言語挑逗,更有甚者為炒作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今年1月10日晚,某直播平臺出現“直播造娃娃”事件,引起輿論嘩然;3月,某直播平臺一位女主播在直播中突然背對鏡頭,彎腰露出隱私部位……各種惡劣行為在直播平臺時有出現,帶來極為負面的影響。 近日,一“主播”更是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被深圳警方刑事拘留。近期,深圳市公安局網警支隊開展網絡直播平臺專項整治工作,8月18日,網警支隊聯合治安巡警支隊、南山公安分局根據深圳市某直播平臺舉報線索,在南山區一出租屋內抓獲涉嫌在網絡直播平臺傳播淫穢物品(淫穢表演)的嫌疑人龍某(女),現場查獲涉嫌用于網絡直播的器材i鄄Pad1部、iPhone6手機1部,情趣內衣一批。 經現場審查,龍某承認其自今年7月以來,通過多個網絡直播平臺等軟件,為他人提供淫穢表演直播,并通過觀看者贈送虛擬禮物的方式非法獲利近2萬元人民幣。目前,龍某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已被刑事拘留。 直播色情內容算不算傳播淫穢物品 “上述案例中,主播利用網絡直播平臺的運營模式,以牟利為目的,為他人提供淫穢表演直播,以觀看者贈送虛擬禮物的方式非法獲利近2萬元人民幣的行為,觸犯了刑法第363條,符合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的構成要件,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研究所所長趙天紅副教授告訴本報記者。 趙天紅進一步解釋說,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是指以牟利為目的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侵犯了國家對文化出版物品的管理秩序和社會的公序良俗,主觀上為直接故意,且以牟利為目的。行為人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可以表現為:通過播放、陳列、在互聯網上建立淫穢網站、網頁等方式使淫穢物品讓不特定或者多數人感知以及通過出借、贈送等方式散布、流傳淫穢物品的行為。 根據兩高于2004年聯合發布的《關于辦理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聲訊臺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之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和利用聊天室、論壇、即時通信軟件、電子郵件等方式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均可以認定為本罪中的“傳播淫穢物品”的行為。 什么是“淫穢物品”?刑法第367條給出了答案,即“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淫穢性的書刊、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圖片及其他淫穢物品。”對于“其他淫穢物品”的范圍,趙天紅說,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包括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淫穢性的視頻文件、音頻文件、電子刊物、圖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聯網、移動通訊終端電子信息和聲訊臺語音信息。 “因此,深圳女主播以牟利為目的傳播淫穢物品,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牟利罪。如果沒有牟利的目的,則其行為可能構成傳播淫穢物品罪。”趙天紅告訴記者。 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邱興隆教授則認為,盡管在一些網絡直播過程中,直播者所做的動作、語音聊天中的話語具有淫穢的內容,但是,人體動作與語音在不通過錄像、截圖或錄音等固定的情況下,不可能物化為特定的有形的載體,因而不構成淫穢物品。一旦把行為人的身體或動作理解為淫穢物品,那么,行為人便既構成犯罪的主體又構成犯罪的對象,因而勢必混淆犯罪主體與犯罪對象之間的界限。說得嚴重些,是把人當成了物。因此,即使是包含裸體、淫穢動作與淫穢語言的網絡直播行為,雖然傳播了淫穢的場景,但沒有傳播淫穢物品,因而不應被認定為傳播淫穢物品罪。 “但是,如果主播在直播的過程中夾雜有淫穢的動作,而非單純地展示裸體與聊天,便完全可以成立淫穢表演,直播淫穢表演活動的組織者完全可能構成刑法上的組織淫穢表演罪。”邱興隆說。 |
相關閱讀:
- [ 09-13]網絡直播是時候告別野蠻生長了
- [ 09-12]網絡直播,成年人有責任做好示范
- [ 09-09]龍巖學院迎新有新招 網絡直播提前逛校園
- [ 09-07]王菲演唱會疑定名“幻樂一場” 網絡直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