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為何愈演愈烈 統計表明,當前電信詐騙犯罪已侵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害者覆蓋各個年齡段、各種職業。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大隊長陳宗慶在打擊電信詐騙一線戰斗超過15年?!半娦旁p騙在大陸出現以來,公安機關一直保持嚴厲打擊態勢,但僅靠一家難以有效治理這個難題?!?/p> “這類犯罪成本低、利潤大、易復制,只要是電話、網絡用戶都可能成為潛在受害人,犯罪收益巨大,因此犯罪分子越來越猖獗地實施詐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董邦俊說。 董邦俊認為,“互聯網+”時代下,電信詐騙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例如,隨著互聯網電話的出現和普及,犯罪分子可利用改號軟件偽裝成國家機關,或者偽裝成銀行利用電話銀行密碼驗證機制,騙取受害人銀行密碼完成犯罪;獲取受害人基本信息、取得空白銀行卡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詐騙非法所得也多是通過網上銀行等渠道轉款,并通過互聯網金融等途徑洗白。 大量案例顯示,相關行業監管、網絡管控上存在管理漏洞,給了電信詐騙瘋狂蔓延的空間。 ——在通訊行業方面,目前有大量境外網絡改號電話進入千家萬戶,手機、寬帶、上網卡等電信業務記名而非實名的問題仍然嚴重,虛擬運營商行業管理混亂,違規開卡、隨意修改顯號歸屬等問題突出。 例如,近日引發關注的清華大學教授被騙1760萬元案,受害人接到顯示為北京的電話號碼,實際卻是犯罪分子在境外窩點使用北京電信一家代理商銷售的“中繼線業務”接入。 “改號電話在國內順利‘落地’,很大程度上是電信運營商為了逐利,將服務器和中繼線業務層層出租,對境外改號電話不進行攔截、過濾。”湖南省公安廳刑偵總隊重案支隊副支隊長郭建華告訴記者。 ——在金融行業方面,大量非實名銀行卡被犯罪分子用來轉賬提現,網銀轉賬金額、登錄IP無限制被詐騙集團大肆利用,銀行卡安全防護存在隱患易被不法分子復制、盜刷,一些第三方支付企業不落實實名制,不法分子提供虛假資料就可申請POS機。 2014年,福建廈門發生一起單筆被騙金額達1544余萬元的電信詐騙案,經調查發現,詐騙分子用以轉賬、取現的銀行賬戶達1300多個,無一是實名銀行卡。 ——在網絡安全方面,犯罪分子能輕易入侵教育、醫療、車管等官方網站,大量竊取個人信息再賣給詐騙團伙,為其“精準詐騙”提供條件;木馬病毒、釣魚網站等能輕易竊取儲戶銀行賬戶、密碼信息,甚至遠程操控賬戶。 今年8月,山東省臨沂市女學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發放助學金為由騙走9900元后猝死。經查明,犯罪嫌疑人攻擊“山東省2016高考網上報名信息系統”并在網站植入木馬病毒,獲取后臺登錄權限,從而盜取包括徐玉玉在內的大量考生報名信息。 ——巨大的灰色產業群也成為電信詐騙的幫兇。一些不法人員從事盜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開辦販賣銀行卡、利用“偽基站”發送信息、提供通訊線路、專業轉賬取款、專業洗錢、開發網絡改號軟件、制作木馬程序等灰色產業,在與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的合作中獲利,不少還建立相對固定的合作關系,形成犯罪網絡。 “金融、通信、互聯網等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安全管理,出現諸多安全漏洞讓騙子有機可乘、大肆作案,背后折射的是社會管理滯后之困。”董邦俊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