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 特朗普 當地時間2016年9月21日,英國倫敦,歐美民間組織Avaaz發起“阻止特朗普”運動。 當地時間2016年7月26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佛羅里達志愿者Alvin Peters。 當地時間2016年7月20日,美國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密蘇里州代表George Engelbach。 2016年9月20日,英國諾丁漢,當地“Raglan Road”酒吧的廁所小便池使用了美國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的照片作為背景。 2016年美國大選奇怪之處在于,兩大候選人希拉里與特朗普都沒受到多數美國人歡迎。一些人認為,向來以“大熔爐”自居的移民國家,出現了一種分裂傾向——人們不再如以往那般相互理解與包容,而是沉迷于相互詆毀和攻擊。有人說,美國處于“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時期”;政治僵局幾乎在每一個議題上出現,不同政治觀點的對立代表著不同人群難以調和的政治訴求。 9月26日,兩位候選人將迎來首次電視辯論。從整體上如何看待這次美國大選?為此,本報采訪了長期研究美國大選的兩位專家,闡釋他們眼中的“美國分裂”。 現象—— 2016年大選“三大變化” 與以往不同,本次2016年美國大選伴隨著諸多恐襲事件,重復挑動著美國社會分裂的神經。美國本土頻遭恐襲威脅的現實,讓這次大選呈現選情兩極化、種族對立化、社會撕裂化等新的趨勢變化。 1 種族矛盾: “黑白”對抗激化 17日,紐約曼哈頓區發生爆炸,29人受傷。這名不到30歲的阿富汗裔美國人,同一天還在新澤西州制造了另一場爆炸。這讓人想起了6月奧蘭多同性戀酒吧慘案,也是一名阿富汗移民后代,導致50人死、53人傷。前者是爆炸案,后者是槍擊案,融合了恐怖主義、同性戀、種族、宗教、移民等有爭議性元素,挑動著大選季社會已經敏感的分裂神經。這似乎不是偶然現象。美國長期存在的移民和種族問題,讓倡導包容和自由的美國社會越來越分化。在移民問題上,美國對移民管理最嚴厲,外來移民長期無法融入美國主流社會,長期受到白種人無形歧視,部分階層的極端分子容易被仇恨所蒙蔽。 2016年以來,“黑白”對抗的頑疾進一步凸顯,美國黑人抗議事件頻發,多州多次出現“緊急狀態”。7月8日,華盛頓民眾舉行游行,抗議白人警察槍殺非洲裔黑人時,5名警察突遭槍擊,造成5名警察死亡、6名警察受傷,隨后形成一波“襲警”潮。 對于恐襲對大選影響,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唐小松教授認為,恐襲頻發確實是這次大選面對的新情況,恐怖分子趁機尋找機會,制造影響力。目前看,類似小型恐襲對大選影響不突出,左右大選的主要還是經濟、就業和利益集團等因素。“不過,離正式大選投票還有幾個月,如果恐襲在大選膠著時‘添一把火’,肯定會對這次大選產生外力作用。”他補充道。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陶文釗表示,這段時間內,如果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再發生什么突發事件,不論是安全、經濟還是社會方面(比如恐襲事件),倒很容易為特朗普的選情“加分”。 2 政黨惡斗:美國兩黨相互“投敵” 近年來,民共兩黨分歧嚴重,導致國會很難通過重大提案,這也是奧巴馬第二任期間執政面臨的“阻力”。伴隨大選到來,兩黨的巨大分歧和“投敵”現象,多少讓人大跌眼鏡。 9月19日,克林頓家族的“政治宿敵”老布什在社交網站泄露消息稱,寧“叛黨”也不要特朗普。目前,包含布什在內的多位共和黨大佬都表態稱,不會支持特朗普,還勸說“溫和派”共和黨人支持希拉里。民主黨內,特別“左”的民主黨人也與希拉里這樣的傳統民主黨人格格不入。在7月28日民主黨代表大會上,許多桑德斯的粉絲叫囂“讓我們把美國變綠(綠黨)”,寧愿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桑德斯狂潮”。 對于面對兩黨之間的“叛變”現象,陶文釗表示:“如果社會比較和諧,雖然有不同的黨派,溫和派主張容易成為社會的主流認識。如果社會趨于分裂,極端主張就會大行其道,主流共識就不容易達成。美國‘兩黨惡斗’如今可以是達到史無前例的地步。” 民主黨資深參議員里德曾對共和黨同僚說:“過去7年來,你們對民主黨政府所有提案都無一例外地反對,現在出來了特朗普,你們是自作自受。”陶文釗研究員認為“此話不無道理”。 他表示,患有反對奧巴馬強迫癥的共和黨人,某種程度上為特朗普崛起提供了溫床。他表示,特朗普逐步被共和黨大佬所接受,但還有許多先前拒絕承認特朗普的大佬未明確表態。特朗普引起共和黨分裂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同樣,桑德斯引起民主黨分裂的可能性也存在。 3 選民分裂: 美國政見趨向極端 本次選舉有一個怪現象:兩位黨內領先的候選人,都沒受到多數美國人歡迎。大多數民眾對這兩名領先的候選人存在強烈質疑、抵觸和反感,蓋洛普的數據顯示,53%的美國人對希拉里持負面評價,對特朗普持負面評價的人則多達63%。全國超半數的選民對兩黨鐵定的候選人長期保持如此低的評價,是大選專家和選舉策略師們前所未聞的。 討厭特朗普的選民認為,特朗普冒犯了更多美國人,包括少數裔移民、穆斯林、女性等。而討厭希拉里的選民認為,曾做過第一夫人、參議員和國務卿的希拉里身上,帶有揮之不去的、傲慢的精英氣息,很多人不信任希拉里的政治誠信。相關數據也表明,“中間路線”美國選民少了,“極端路線”選民多了。 唐小松教授指出,希拉里走的是民主黨“傳統路線”,特朗普走的是“全新路線”——抓住奧巴馬8年未改變、沒有政績的特點,迎合了中低層民眾對現實不滿的心理,與希拉里在一些搖擺州中打了個平手。這種新現象也說明,美國民意陷入極大分裂。 幕后—— 社會民粹化 精英孤獨化 對于這次大選的國際與國內背景,陶文釗研究員解釋說,13年前的伊拉克戰爭是導致民意分裂、破壞團結的起點。此后,伊拉克戰爭持續成為美國政黨和社會的辯論話題,使美國社會的裂口越來越大。 他抓住了 民眾的憤怒 陶文釗研究員分析表示:伊拉克戰爭導致美國政治分裂的同時,經濟狀況也讓美國雪上加霜——兩場戰爭和共和黨減稅政策導致美國債臺高筑。 2008年的次貸危機沉重地打擊了美國中產階級,尤其是下層中產階級。比如,白人中受教育較少的藍領階層,他們對于自身前途、子女未來充滿憂慮。特朗普替這些白人的沮喪情緒找到了發泄對象。 唐小松教授也指出,美國民眾的焦慮情緒不可忽略。他說:“美國國家實力在下降,國內改革無法推動,各行各業都沒有起色,國內民眾對美國的國際地位存在焦慮感。美國如今處在一個關鍵點:是穩步前進,還是改革?是上還是下?特朗普抓住了美國社會分裂的現狀,如同商人抓住了商機。” 他表示,美國社會的分裂,的確比前幾屆選情的分裂程度大一些,還未到南北戰爭時期的激烈程度;目前,有60%~70%的美國民眾處于茫然與矛盾狀態,貧富階層的分歧越來越大。 陶文釗表示,民粹主義在美國歷史上曾經多次出現,他說:“在一個被不滿情緒籠罩的社會,民粹主義很容易得勢。特朗普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嗅到了這種政治氣氛,其排外主義、反移民、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言論,正是民粹主義的典型表現,他得到民眾的擁護不足為怪。” 社會呈現“1%和99%”對立 一直以來,美國大選是富人玩的游戲,多少讓美國精英越來越被大眾孤立,激化了社會矛盾和分裂。 2011年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現象,就是美國財富分配不公的產物,這起運動不僅在紐約、華盛頓等東部大城市進行得有聲有色,而且延燒到全國許多地方,劍指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社會不公,是99%抨擊1%的運動。諾貝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說,相比99%的草根,這個國家是“為1% 所有,由1%所治, 為1% 所享”的精英國家。 在四年一度的“砸錢游戲”中,由于選舉人團制度的規則,決定了起決定性作用的,并非是美國廣大的選民,而是少數富豪和財團。選舉制度的不公,讓美國精英階層同民眾之間的分裂嚴重。 點擊查看專題 |
相關閱讀:
- [ 09-23]美議員指責俄羅斯黑客“企圖擾亂”美大選
- [ 09-13]特朗普: 希望希拉里早日恢復健康
- [ 09-12]克羅地亞提前舉行議會選舉 兩大政黨均未獲多數
- [ 09-12]澳總理上臺將迎一周年 “前任”大方稱贊其政績
- [ 09-10]專家:美國大選的三重功效日益式微
- [ 09-08]民調結果顯示:奧朗德若謀連任 首輪恐出局
- [ 09-08]總統選舉拉票進入沖刺階段 美候選人互黑升級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