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辯證關系 第一,關鍵核心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習總書記論述到:“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最關鍵最核心的技術要立足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化的情況下,僅靠物理隔離不能確保絕對安全。2014年,《紐約時報》曝光了美國國安局的“量子項目”,通過將無線收發模塊秘密植入未聯網的電腦,再使用專門設備與這些隱蔽插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無線通信,實現對物理隔離目標的遠程入侵。 2006年開始,我國啟動了“核高基”工程(核心電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礎軟件產品),作為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3年7月,阿里巴巴建立“飛天云計算平臺”,成為第一家成功“去IOE”的中國公司;2014年10月,曙光公司發布首款“完全自主可控的國產服務器”,CPU、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均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2014年12月,銀監會聯合工信部制定了《應用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的推進指南》。 IT自主化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性工程,目前國內的互聯網安全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已取得了諸多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有效滿足我國的信息安全需求,某些單點技術和單點產品有所突破,但在“整體解決方案”上的能力還需努力提高。 第二,挑戰賽是整合頂尖攻防力量的有效方式。由于信息系統的高度復雜性,即使高水平的開發團隊也難以靠自身發現所有的bug。為了鼓勵“白帽黑客”搶在真正黑客的惡意攻擊之前發現并堵住網絡漏洞,facebook從2011年起為2400個漏洞發放獎金430萬美元。谷歌也設立了“安卓安全獎勵”,為發現不同級別的漏洞提供相應獎金,“白帽黑客”如提供補丁則獎金翻倍、實現兼容性后獎金再翻一倍。 2016年4月,美國國防部舉行了信息安全競賽“來黑五角大樓(Hack the Pentagon)”,本次大賽的參與者必須是美國公民,注冊后提交背景調查報告。共有1400名參賽者通過審查后參賽,他們在五角大樓5個對外開放網站中找到1189項薄弱點,其中138項被認定為“獨特、有效”。五角大樓為此次競賽花費15萬美元,其中半數是獎金。如果按傳統做法,邀請承包商來查找安全隱患,花費至少超過100萬美元。五角大樓還制定了一系列后續計劃,打算把這類活動擴大到部隊和軍方承包商。近年來,國內“白帽黑客”的技術水平進步迅速。每年都有安全團隊為谷歌、微軟、蘋果和Adobe提交上百個漏洞而獲得公開致謝,在世界黑客大賽Pwn2Own上也屢獲殊榮。 安全挑戰賽的運作模式已較為成熟,國內相關技術力量也已具備,通過開展此類競賽,至少帶來兩大好處:第一,使用少量資源,就可以整合調動國內頂尖技術力量,解決了“在信息安全上投入有限,難以聘用大量專業人才”的問題。第二,每一次成功的模擬攻擊,都為提升防御指明了方向,解決了“一味增加安全產品,卻不知道能否防住攻擊”的問題。第三,評價機制是用好高端安全人才的關鍵。習總書記論述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網信領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們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對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要論資排輩,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建立適應網信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資歷,突出專業性、創新性、實用性。要建立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 根據2013年工信部和教育部聯合啟動的信息安全人才普查,全國每年培養的信息安全人才約1萬人,而現有缺口已達50萬人。“國以人興,政以才治”。網絡強國的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和利用,相信隨著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民間網絡安全公司的推動,我國網絡安全人才短缺的現狀將得到極大緩解,網絡強國建設宏偉藍圖必將實現! |
相關閱讀:
- [ 09-23]優化移動網絡生態 維護移動網絡安全
- [ 09-23]【網絡安全宣傳周專家談】樹立正確的安全觀,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 [ 09-23]福州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法治主題日活動
- [ 09-22]院士專家熱議:國家網絡安全須建自己的“免疫系統”
- [ 09-22]網絡安全技能大賽落幕 大學生被網絡公司相中年薪30萬
- [ 09-22]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 各地都使了哪些“花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