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我們這沒有一座定居的房屋,不通水不通電,挖窮根不能只靠老天吃飯。”說起過去,尕瑪求一臉凝重。 貧困,因為這里地處偏遠,信息閉塞;貧困,因為人們思想守舊、觀念落后。但是貧困,唯一沒有打倒山里牧民追求幸福的斗志。 1988年,尕瑪求自發組織了7名貧困牧民到150 公里外的班瑪縣達卡鄉采挖大黃,這是班前村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外出搞副業、創收入,尕瑪求成了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吃螃蟹”到“領頭羊”,個性倔強的尕瑪求從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脫貧的機會。 1994年,尕瑪求在擔任班前牧委會主任時,組織了8名牧民成立了裝卸木材的運輸隊,當年每人平均掙了1000余元,有當地人開玩笑說,班前村的好日子是拖拉機“帶出來的”。搞副業,讓村里人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變觀念,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牧民們的興頭更足了。 2000年,尕瑪求開始擔任班前牧委會黨支部書記。作為全村人的“大家長”,尕瑪求一門心思帶領群眾大打“翻身仗”:采集藥材、經商修路、植樹造林,如今燈塔鄉每年有800多人從事第三產業,收入達160余萬元。 “現在群眾的心思都放到了如何改變貧窮的現狀,如何勤勞致富上。”尕瑪求說。現在游手好閑、違法亂紀的人少了,扶貧幫困、助人為樂的人多了。 班前村舊貌換新顏,而在尕瑪求的心里一直有一個結:當年條件限制,沒能上學讀書成了他的遺憾。每當開學的日子,尕瑪求想得最多的就是“誰家的孩子沒有上學”。 如今在班前村,一所名為“紅星希望小學”的寄宿制學校為全村的孩子插上了追求夢想的翅膀。之所以起名紅星,就是為了紀念和傳承80年前紅軍長征留下的精神火種。尕瑪求激動地說:“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當年的紅軍、今天的共產黨帶來的,我們要感恩,并永遠傳承下去。” 發揮特色旅游脫貧換新顏 走進新時代,80年前紅軍留下的足跡,80年后成為班瑪縣最寶貴的財富。隨著班前村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紅色精神、綠色生態成為班前村的閃亮招牌。在旅游產業帶動下,就連百姓居住的藏式碉樓也開始“改頭換面”了。 班瑪藏式碉樓的歷史可追溯到800年前,這里有著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藏式碉樓群落之一。由古老石砌技法建設而成的棕灰色民居形似古堡,與藍天綠地交相輝映。 過去,這是民居,也是革命年代保命躲匪的碉堡;現在,這還是民居,更是和平年代待客增收的平臺。“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和旅游業,提高當地牧民群眾的收入,2015年政府投入90萬元,把牧民生活的碉樓改造成了藏家驛站,全村共有4戶家庭建成驛站,正在裝修的還有16家。”燈塔鄉鄉長班瑪仁增說。 |
相關閱讀:
- [ 09-21]網絡媒體走轉改:山村質樸人家的“幸福賬本”
- [ 09-13]用心追尋紅色記憶 啟程脫貧攻堅新長征
- [ 09-09]紅色傳承,城北逐夢奔小康
- [ 09-08]殘疾預防,以健康成就小康(人民時評)
- [ 09-02]新羅區大池鎮 “計生農場”里的幸福歌
- [ 09-02]“長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網媒采訪活動圓滿結束
- [ 08-31]【網絡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是媒體“走轉改”最佳試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