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 中央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張祖強今日表示,入汛以來(3月21日至9月28日),全國平均降水量572毫米,較常年同期(514.5毫米)偏多11%,為1998年以來最多。 29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汛期天氣氣候特征及氣象服務有關情況。 張祖強介紹,入汛以來(3月21日至9月28日),全國平均氣溫18.2℃,較常年同期(17.2℃)偏高1℃,為1961年以來最高;全國平均降水量572毫米,較常年同期(514.5毫米)偏多11%,為1998年以來最多。 全國共397站出現極端日降水量事件,其中華北、西北、江淮、江南、華南等地81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全國共166站出現極端連續降水日數事件,其中廣東珠海(27天)、江西貴溪(25天)、湖南攸縣(21天)等11站連續降水日數突破歷史極值。 張祖強介紹,入汛以來中國的主要氣象災害特點為: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肆虐南北;短歷時、突發性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損失重;臺風生成時間晚,登陸個數接近常年且強度強;夏季平均氣溫、高溫日數創歷史新高;干旱總體偏輕,東北西部等地出現較重夏伏旱。 而對于汛期期間氣象服務的情況,張祖強表示: 入汛以來,氣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做好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最大程度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一是準確預測今年汛期氣候趨勢。今年年初,氣象部門基本把握了超強厄爾尼諾對中國汛期氣候的影響,對汛期整體氣候趨勢做出了較為準確的判斷。及時更新的氣候趨勢預測以及厄爾尼諾事件監測和影響分析,報送給國務院和相關部門,為各部門早動員、早部署、組織防災減災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支撐。 二是提前部署汛期氣象服務工作。入汛前,中國氣象局局領導帶隊分別赴廣東、江蘇、湖南、貴州、云南等13個省(區、市)進行汛期氣象服務檢查督導。較往年提前近1個月召開全國汛期氣象服務動員會議,要求各級氣象部門立即進入汛期氣象服務狀態。此后,又對氣象服務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先后啟動了18次應急響應和特別工作狀態響應,應急天數達76天。 三是認真做好災害性天氣監測預報。入汛后,利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加強對暴雨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強化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和精細化定量預報業務。全國共啟動12次風云二號F星高頻次區域加密觀測,7次高分四號氣象應急觀測,組織高空氣象站加密觀測4278次。對入汛以來39次大范圍強降水天氣過程做出了準確的預報。汛期,全國24小時晴雨預報和臺風路徑預報準確率穩中有升。 四是及時做好預警信息發布工作。中央氣象臺汛期共組織各類災害性天氣和應急服務專題會商近200次,發布暴雨、強對流、高溫、臺風、海上大風等各類預警500余期。入汛以來,共通過國家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發布預警25萬余條,通過12379短信平臺向應急決策人員發布預警短信約7382萬人次,做到預警信息進農村、進學校、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工地。全國氣象信息員超過76.7萬名,村屯覆蓋率達99.7%,與涉災部門共建共用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7.8萬余個,提高了預警信息的覆蓋面。 五是多措并舉強化公眾服務和科普宣傳。在全國組織推廣精細化公眾預報服務,建立面向公眾的3小時分辨率的氣象服務和分區預警。推進中國天氣網、氣象頻道等公眾氣象服務品牌化建設,向公眾推出各種科普氣象服務產品,中國天氣網平均日瀏覽量達2500萬頁。圍繞汛期氣象服務召開新聞發布會、媒體通氣會、集中采訪、專家訪談158次,推出權威報道1766篇。以多種渠道不斷提升群眾防御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 |
相關閱讀:
- [ 09-29]中亞研討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 [ 09-29]福建省國土廳、省氣象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
- [ 09-28]臺灣縣市放錯假怪氣象部門 臺媒:父母官肩膀何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