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中新網10月4日電綜合消息,瑞典的卡羅林斯卡學院3日宣布,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將授予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表彰其探明了細胞分解自身蛋白質進行循環利用的自噬作用的機理。大隅自認有“乖僻”精神,這讓他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斬獲。 自噬作用被認為是確保細胞正常工作的基礎性機理。若有異常,就可能導致癌癥或阿爾茨海默癥等眾多疾病。這項被期待也有助于今后藥品研發的研究此次獲得了最高榮譽。獲悉得獎后,大隅表示:“對單獨獲得該獎項感到吃驚。我覺得非常榮幸。” 大隅這樣形容自己:“我討厭與人競爭,沒人做的領域,我身為先鋒,開疆辟土,這樣比較快樂。” 大隅在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就曾說過:“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有樂趣,這對科學來講,是最重要的。現在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成了‘流行’,反而讓我覺得不太舒服。我這個人性情就是有點乖僻。” 據報道,71歲的大隅研究酵母約40年,這研究主題原本是不獲其他研究人員青睞的領域,他之所以專注于這研究主題,是因為他有乖僻精神。 大隅生于福岡市,家中4個小孩,他是老幺。父親大隅芳雄是九州島大學工學部礦山學的教授。他家住在福岡市郊外,朋友大多是農家子弟,常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一起游玩、他很喜愛抓昆蟲。 大隅就讀小學時,大他12歲、在東京念大學的哥哥返家,買了一本有關宇宙、生物以及化學的書籍送給他,當時大隅很感動,心想哥哥在東京過著窮學生的日子,竟還買書送他,不過這本書也影響大隅甚深,讓他立志日后要從事自然科學研究。 在就讀福岡高中時,大隅隸屬于化學部。原本他想專攻化學,但就讀東京大學時,遇到研究阿茲海默癥的權威、名譽教授今堀和友,讓大隅后來也立志專攻生物學。 大隅后來到美國留學,在研究過程中接觸到“酵母”的研究主題,這改變了他的命運。 大隅留學歸國,在東京大學擔任助教授時,持續以顯微鏡觀察酵母細胞內的“液胞”,創造了他今天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開端。 他說:“我所走的路都是很細很細的,但小小的發現,能造成大漩渦”。 大隅1988年成為助教授時,已43歲、升為教授是在51歲那年,并不算早。細胞自噬作用的研究在當時是不獲其他學者青睞的。但他沒改變志向去追求容易拿到研究費、易寫出論文的“流行”研究主題。 對于現代年輕學者有追求眼前成果的傾向,大隅表示,科學本來就無法預估前景的,或許科學無法立刻顯現出成果,但可以挑戰與眾不同或有趣的事務。他希望未來也能營造這樣的環境。 |
相關閱讀:
- [ 10-03]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日本科學家獲獎
- [ 09-07]瑞典兩名諾貝爾醫學獎評委因學術丑聞遭解職
- [ 09-01]華裔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去世 系錢學森堂侄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