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老百姓的健康依托的都是老外的標準、診療儀器設備和藥品,全民健康從何談起?全面小康又從何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即將召開的會議恰逢其時、非常必要。” 說這番話的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會議指的是將于10月13日—14日舉行的全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工作會議。 國慶長假前夕,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中華醫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聯合組織專家座談會,探討科技創新如何更好地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支撐和引領作用。 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在會上忍不住再次談起了兩個95%的窘境:我國95%的專利藥、95%的醫療設備被國外公司壟斷,而這正是導致看病貴的重要原因。 “‘十二五’期間,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24個國際國內首創的1類新藥,非常了不起,但這只是點上的突破。”秦懷金說,全面打破國外壟斷,醫學科技創新任務很重。 有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藥品和醫療器械市場總額分別為13775億元和3080億元。如此大的市場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怎么辦?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提出,科技創新要突出“創”,要形成理論,引領世界,不能總停留在跟隨模仿階段。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教授則表示,創新的目的是應用,我國臨床醫生的發明專利并不少,但轉化率僅為5%—10%。“舉例說,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有很多發明專利,也搞了很多有苗頭的新藥、試劑盒等等,但是能夠被批復的,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幾個。大家做了半天,發明了,轉化了,也跟企業合作了,但就是很難獲批。”樊嘉說,這里有觀念問題,不能因為國外沒有我們就不給批,如果不理順從創新理念、研發,到審批、定價等全過程,很難實現真正的應用。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則提出應該更加重視臨床的研究,更加重視臨床醫生在健康醫療創新當中的作用。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所強伯勤院士進一步指出,臨床醫生就應該做好臨床,不一定號召所有的臨床醫生為了晉升,每個人都寫論文,不要把所有臨床大夫都擠到基礎研究上。 這一觀點得到了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主任醫師朱朝暉的附議。他說,現在臨床醫生的創新積極性并沒有被挖掘出來,應該通過更多的激勵政策和更科學的評價機制,讓臨床醫生把接觸病人過程中產生的新想法,通過和技術人員的合作,形成真正創新的產品,把我們豐富的臨床醫療資源,轉化為標準的、規范的臨床研究資源,最后變成為老百姓服務的能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現身說法:“我是骨科醫生,骨科用的大部分器械,板、鉤子都是國外的,像關節等并不適合我們,因為中國人的解剖數據和外國人的不一樣。但是如果我說要發明一個板子,很難得到經費支持。國家提倡把文章發表在祖國大地上,怎么用我們的科學研究解決現實問題,值得思考。我覺得臨床研究還是要支持臨床短線,支持能夠快速回到臨床、服務于病人的研究。” 姜保國同時指出,中國的醫療企業,更多的是在拷貝人家的東西,沒有把精力放在創新上。國外很多類似的小東西的研發都是企業在投。他呼吁,國有企業、銀行、有遠見的民營企業都應該關注醫療器械行業,在這個領域里做出些真正有創新性的東西來。 中華醫學會秘書長饒克勤認為,整合與學科協同是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要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激發全民創新的能力和潛力。 與會專家還表示,在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有些還需要細化,需要與財稅政策等做好銜接,而在單位內部,也還存在著“最后0.5公里”如何妥善處理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科技日報北京10月7日電) |
相關閱讀:
- [ 10-07]9月中國外匯儲備再降188億美元 連續第三月下降
- [ 10-01]委內瑞拉稱拉美6國外長有關委公投表態是干涉內政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