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在行動系列報道之一:黃土地上唱新歌——革命老區陜北延川脫貧攻堅見聞
2016-10-12 19:17:18??來源:地區經濟司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瑋 |
分享到:
|
從“靠天吃飯”到“靠技術吃飯” 陜北的黃土高原大多是山地,“雨養農業,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延川縣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依靠科技,綜合示范,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探索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之路。 在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記者看到了一座建設面積達120畝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其“設施蔬菜生產區”共包括連棟溫室1座、專利大棚2座、日光溫室大棚18座、春秋棚17座。 在連棟溫室內,6名村民正在對西紅柿幼苗進行移苗。“這是經過改良后的品種,叫奧粉特,一粒種子3毛錢,長成后一株產量可達10斤,采摘一斤20元。”該園區蔬菜中心主任張志富說,“比起傳統大棚,這種新型大棚棚形結構優良,保溫性能好、使用壽命長、技術先進、設施配套。園區實行公司加農戶運行模式。由公司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農戶采取租賃形式,分戶經營,獨立核算。100米長棚,預計每年收入在8萬元~10萬元。” 不僅如此,延川縣已逐步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到2020年,將建成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6個。 據了解,2015年,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現經濟效益480萬元,拉動18戶土地租賃戶戶年均增收5500元,帶動農戶家門口就業40人,實現打工人均收入3.5萬元;促動130戶農民轉產設施蔬菜產業,發展面積260畝,戶年均收入4萬元以上。 紅棗是延川的傳統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拳頭產品。近年來,隨著降雨帶北移,降水持續增多,全縣20萬畝的紅棗種植正面臨裂果、爛果危機。如何化解危機?延川縣乾坤灣鎮鎮長曹智昕說,“新的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首先是把棗樹的高度降下來,以增強防雨棚的效果;其次是研究并推廣防裂果技術;再次是適當調減紅棗種植面積,精細化管護紅棗基地。目前已完成了設施大棚冬棗栽植200棚,栽植成活率達95%。”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我們還打通了狗頭棗線上銷售渠道!”乾坤灣鎮人大主席白新林介紹說,“今年4月,延川縣與京東集團精準扶貧戰略合作正式啟動。前不久,我們聯合附近的四個村子與京東簽訂了協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吸引了很多貧困農民返鄉創業。” 記者注意到,《延川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2017年實現全縣整體脫貧,2020年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下,依托文化旅游業和現代化農業,延川縣正在逐步實現經濟轉型發展,貧困縣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地區經濟司)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