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6-10-13 18:21:47??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責任編輯:李霖 趙舒文 |
分享到:
|
新華網消息 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全文如下: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是國家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對于提高我國金融服務的普惠性,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具有重要意義。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2015年7月人民銀行等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有關部門及時出手,打擊處置一批違法經營金額大、涉及面廣、社會危害大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件,社會反映良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鼓勵和保護真正有價值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整治違法違規行為,切實防范風險,建立監管長效機制,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有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和原則 (一)工作目標。 落實《指導意見》要求,規范各類互聯網金融業態,優化市場競爭環境,扭轉互聯網金融某些業態偏離正確創新方向的局面,遏制互聯網金融風險案件高發頻發勢頭,提高投資者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和完善適應互聯網金融發展特點的監管長效機制,實現規范與發展并舉、創新與防范風險并重,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切實發揮互聯網金融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積極作用。 (二)工作原則。 打擊非法,保護合法。明確各項業務合法與非法、合規與違規的邊界,守好法律和風險底線。對合法合規行為予以保護支持,對違法違規行為予以堅決打擊。 積極穩妥,有序化解。工作穩扎穩打,講究方法步驟,針對不同風險領域,明確重點問題,分類施策。根據違法違規情節輕重和社會危害程度區別對待,做好風險評估,依法、有序、穩妥處置風險,防范處置風險的風險。同時堅持公平公正開展整治,不搞例外。 明確分工,強化協作。按照部門職責、《指導意見》明確的分工和本方案要求,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實質明確責任。堅持問題導向,集中力量對當前互聯網金融主要風險領域開展整治,有效整治各類違法違規活動。充分考慮互聯網金融活動特點,加強跨部門、跨區域協作,共同承擔整治任務,共同落實整治責任。 遠近結合,邊整邊改。立足當前,切實防范化解互聯網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對違法違規行為形成有效震懾。著眼長遠,以專項整治為契機,及時總結提煉經驗,形成制度規則,建立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長效機制。 二、重點整治問題和工作要求 (一)P2P網絡借貸和股權眾籌業務。 1.P2P網絡借貸平臺應守住法律底線和政策紅線,落實信息中介性質,不得設立資金池,不得發放貸款,不得非法集資,不得自融自保、代替客戶承諾保本保息、期限錯配、期限拆分、虛假宣傳、虛構標的,不得通過虛構、夸大融資項目收益前景等方法誤導出借人,除信用信息采集及核實、貸后跟蹤、抵質押管理等業務外,不得從事線下營銷。 2.股權眾籌平臺不得發布虛假標的,不得自籌,不得“明股實債”或變相亂集資,應強化對融資者、股權眾籌平臺的信息披露義務和股東權益保護要求,不得進行虛假陳述和誤導性宣傳。 3.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未經批準不得從事資產管理、債權或股權轉讓、高風險證券市場配資等金融業務。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客戶資金與自有資金應分賬管理,遵循專業化運營原則,嚴格落實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要求,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保護客戶資金安全,不得挪用或占用客戶資金。 4.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和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等未取得相關金融資質,不得利用P2P網絡借貸平臺和股權眾籌平臺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取得相關金融資質的,不得違規開展房地產金融相關業務。從事房地產金融業務的企業應遵守宏觀調控政策和房地產金融管理相關規定。規范互聯網“眾籌買房”等行為,嚴禁各類機構開展“首付貸”性質的業務。 (二)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及跨界從事金融業務。 1.互聯網企業未取得相關金融業務資質不得依托互聯網開展相應業務,開展業務的實質應符合取得的業務資質。互聯網企業和傳統金融企業平等競爭,行為規則和監管要求保持一致。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實質認定業務屬性。 2.未經相關部門批準,不得將私募發行的多類金融產品通過打包、拆分等形式向公眾銷售。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根據業務本質屬性執行相應的監管規定。銷售金融產品應嚴格執行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標準,披露信息和提示風險,不得將產品銷售給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客戶。 3.金融機構不得依托互聯網通過各類資產管理產品嵌套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規避監管要求。應綜合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等全流程信息,采取“穿透式”監管方法,透過表面判定業務本質屬性、監管職責和應遵循的行為規則與監管要求。 4.同一集團內取得多項金融業務資質的,不得違反關聯交易等相關業務規范。按照與傳統金融企業一致的監管規則,要求集團建立“防火墻”制度,遵循關聯交易等方面的監管規定,切實防范風險交叉傳染。 (三)第三方支付業務。 1.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客戶備付金賬戶應開立在人民銀行或符合要求的商業銀行。人民銀行或商業銀行不向非銀行支付機構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防止支付機構以“吃利差”為主要盈利模式,理順支付機構業務發展激勵機制,引導非銀行支付機構回歸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 2.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連接多家銀行系統,變相開展跨行清算業務。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應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進行。 3.開展支付業務的機構應依法取得相應業務資質,不得無證經營支付業務,開展商戶資金結算、個人POS機收付款、發行多用途預付卡、網絡支付等業務。 (四)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行為。 互聯網金融領域廣告等宣傳行為應依法合規、真實準確,不得對金融產品和業務進行不當宣傳。未取得相關金融業務資質的從業機構,不得對金融業務或公司形象進行宣傳。取得相關業務資質的,宣傳內容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需經有權部門許可的,應當與許可的內容相符合,不得進行誤導性、虛假違法宣傳。 |
相關閱讀:
- [ 10-13]如何避免互聯網金融風險?
- [ 10-13]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相關負責同志答記者問
- [ 10-13]國辦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答問|互聯網咋整治"廣告擾民"|如何避免互聯網金融風險?
- [ 10-13]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
- [ 10-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