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七年一百兩銀錠。 迷霧逐漸撥開 100件珍貴文物再佐證 江口是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 早在2015年12月25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受邀參加在彭山舉行的江口沉銀遺址研討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是本次研討會召集人。當他用“張獻忠寶藏在彭山”的消息召喚全國各大專家時,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季還心存懷疑,“我這幾十年經歷這種寶藏傳聞太多了,但基本上沒有屬實的。” 在實地考察江口沉銀遺址后,李季在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是結結實實的!”李季說,“一是銀錠有大西年號,歷史上只有張獻忠用了這個年號。二是從文物等級來看,當時只有張獻忠有這個實力擁有。三是歷史記載中,彭山江口有張獻忠沉銀的歷史依據。” “這次被追回的文物,經專家鑒定,有100件系國家珍貴文物,其中很多都與張獻忠有關,更加佐證了江口是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吳天文說。 十一年前,江口埋有張獻忠財寶的消息不脛而走后,不少不法分子開始亂挖亂采,盜掘、販賣文物情況十分嚴重。“開展搶救性發掘迫在眉睫!”專家還共同呼吁,盡快立項,進行搶救性發掘。 “目前已有的水下技術,具備發掘條件。”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員周春水,也是致遠艦考古項目領隊。“建議先圍堰,再發掘。”周春水說,“從現場情況來看,這個項目要比致遠艦簡單得多,立項成功后,圍堰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完成,可操作性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專家也有這樣的設想:文物基本處于河道內兩條沙石埂之間,可以在冬天的枯水季節,利用已有的沙石埂,營造圍堰,進行科學的發掘。 追回的國寶封冊。 “江口沉銀” 三大謎題或將被解開 1 金銀財寶為何沉入彭山江口? 巴蜀文化專家、《張獻忠傳論》作者袁庭棟說,歷史上關于張獻忠沉銀,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張獻忠故意將寶藏埋藏在江底,以掩人耳目。二說其在彭山江口被楊展戰敗,船只所載寶物沉入江底。 袁庭棟說,張獻忠作為流寇,一路殺燒搶掠,并靠沿路所奪,作為后勤儲備,因此將財寶主動埋入江中,可能性不大。 袁庭棟認為,張獻忠戰敗后,財寶落入江中一說更為可信。“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最大的渡口,也是歷代水戰主要戰場,最后一次水戰,就是張獻忠大戰楊展。” 2 沉入江中寶物到底有多少? 據《蜀碧》載:“(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相傳1646年,張獻忠的部將劉進像吳三桂一樣棄關,把清兵引進了四川,張獻忠見勢不妙,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向川西突圍。但轉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中沉入江底。 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主任楊林認為,千艘金銀比較夸張,實際可能沒有這么多。“幾艘是有可能的,但也是海量的,個人比較肯定的是,還在江里的寶物,肯定比已經出土的多。” 3 搶救性發掘能挖出什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毛佩琦認為,“沉銀”遠不止財富意義。“從目前出水的‘江口沉銀’實物來看,涉及了明末清初廣闊的社會層面。”毛佩琦說,“沉銀”面目的揭開,有助于了解張獻忠的行軍路線、征餉方式與地方官府的關系,乃至從一個側面反映明末的社會經濟、社會生活和經濟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張獻忠對于四川,有深遠的影響。”四川大學教授、四川民俗學會會長江玉祥認為,相比于文物價值,彭山江口搶救性發掘,對于四川歷史的重要意義,同樣不言而喻。 張懷安 華西都市報記者 李慶 攝影報道 |
相關閱讀:
- [ 03-18]彭山石龍引關注:無證據證實其與張獻忠沉銀有關
- [ 03-18]眉山文獻部門稱無證據證實石龍有關張獻忠沉銀(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