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在軌道上飛行兩天后與天宮二號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之后天宮二號來控制,神舟十一號則進入暫時休息狀態。此后這個新組合要在天上飛行30天,當離開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再次獨自飛行時,須把兩名航天員安全送回地面,至此完成神舟十一號的使命。在此期間,神舟十一號飛船帶著哪些“法寶”上天來保障各方面的穩定運行?相關專家向京華時報記者逐一揭秘。 揭秘 1金屬橡膠減振器 扮演飛船儀表“救生衣”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發射之際,你可能不知道但卻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小不點”神舟系列飛船儀表板減振器。 飛船上儀表類器件通過液晶屏和航天員完成人機交互工作,作為高精科技代表的儀表類器件往往比較脆弱,而發射過程中火箭的瞬時快速加速會引起飛船艙內設備的劇烈振動,如果無法很好地隔離、衰減發射時的沖擊振動,很可能導致飛船儀表損壞、飛行任務失敗。 神舟系列飛船儀表板減振器肩負起了為整個飛船儀表減振的重任,安裝在儀表板四個安裝點上的金屬橡膠減振器將儀表和船體隔離了開來,并通過振動過程中金屬絲之間不斷互相摩擦消耗了大量能量,這部分能量最終變成熱能消失在了周圍介質中。金屬橡膠減振器完美扮演了神舟飛船儀表類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確保了歷次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 揭秘 2中繼終端 搭建太空“天路” 京華時報記者了解到,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后,要確保與地面通信的實時暢通,就必須依靠中繼終端,這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通過與中繼衛星天鏈一號實現“太空握手”,中繼終端成為天基測控的重要終端。中繼終端的應用,使我國的天基測控通信得以成為現實,從而在太空中搭建了地面與衛星、衛星與飛船之間的“天路”。 通過中繼終端建立的天基測控通信系統建立之后,將對神舟飛船的測控覆 蓋率提高了70%以上。中繼終端所使用的天鏈一號衛星,可以形象地視為把地面測控站搬到了離地球3.6萬公里外的太空同步軌道,進而形成了天基測控。 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工作人員介紹,中繼終端作為天鏈一號衛星的用戶終端,除了在我國載人航天領域應用,還在對地觀測、資源或國土普查、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多種航天器上使用,通過天鏈一號三顆衛星,為航天器提供實時的數據中繼服務和高覆蓋的測控通信服務,減少測控成本,提高運行效率。 揭秘 3艙門快速檢漏儀 充當載人飛船“小門神” 在載人航天工程中,航天員要在太空飛行多天,其間要經歷多次穿艙活動,需要打開和關閉艙門。航天員在艙內生存維持其正常生活的氣體不能泄漏,艙門是否密封良好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精準快速檢測艙門的密封性至關重要。 早期的飛船采用整艙加壓,通過監測艙壓的變化來檢測艙門的密封性,這種方法準確、可靠,但耗時較長,對載人飛船的航天員來說影響較大,會浪費大量時間,因此需改進檢測手段,縮短檢測時間。“艙門快速檢漏儀能夠做到在8分鐘內快速給出測試結果,堪稱載人飛船的‘小門神’?!敝袊教炜萍技瘓F五院510所董義鵬說。 510所研發的艙門快速檢漏儀,實現對艙門和對接面的快速、準確檢漏。艙門在關閉后,門體上的兩道密封圈與門框之間會形成一個小空間。檢漏儀利用艙門的特有結構,在工作時向小空間內充入一定量的檢測氣體,通過監測小空間內壓力的變化來判斷艙門的密封情況。如果發生泄漏,艙門快速檢漏儀會立刻發出報警指示。航天員對艙門進行處理,經過再次檢漏合格后,才能順利入住艙內。 |
相關閱讀:
- [ 10-18]神十一工況正常 預計明天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
- [ 10-18]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了啥:兩人共吃了8種食品
- [ 10-17]"神十一"成功升空 中國空間實驗室任務進入關鍵階段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