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三辯”吵出了新高度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小方
當地時間10月19日,美國兩大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進行了第三場辯論。這也是今年大選中特朗普與希拉里的最后一次同臺答辯。在前兩次辯論結果被認為各有勝負之后,兩位候選人將如何進行這最后一場辯論引起了各方的興趣。不過,不出所料,這次辯論也并沒有什么新鮮玩意兒,又一次演變成一場更為激烈的相互攻擊戰。正如有媒體指出的那樣,第三場辯論吵出了新高度。
這次辯論采取了第一場辯論的形式,觀眾并不參與,問題全由辯論主持人提出。辯論的主要問題涉及到債務、健康和社會福利、移民、經濟、最高法院、國際熱點和總統的健康等6大方面。
起初的氣氛或許讓人們看到了這次辯論可能會與以往不同的一絲希望。但這只持續了不到30分鐘,情況便急轉直下,舊景再現。《國會山報》網站的報道稱,“一個禮貌的開始變得骯臟起來”。從有關“俄羅斯‘支持’黑客攪亂美國選舉”和移民問題開始,雙方便不停地打斷對方,并惡語相加。
比如,希拉里指責特朗普在見墨西哥總統時“語塞”,沒有說出要墨西哥承擔他一直主張修筑的美墨邊界墻費用的話,并稱特朗普是普京的“傀儡”。而特朗普則指責希拉里說謊,在智慧上斗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稱其為“如此惡劣的女人”。
再比如,特朗普指控希拉里刪除了任職國務卿時的電郵,以隱藏可能遭泄露的機密信息,稱希拉里“數百次向人民、國會和聯邦調查局說謊”。他還指責克林頓基金會是一個“犯罪企業”,并批評其在海地的工作。就此希拉里回應稱,克林頓基金會“幫助了上百萬人”。
據報道,特朗普依然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國會山報》網站報道稱,在辯論中,特朗普成為社交網站推特上的主要話題。根據推特提供的數據,涉及特朗普的話題占到59%,而涉及希拉里的話題只占41%。不過,在辯論結束后,《華盛頓郵報》網站就宣稱希拉里在這次辯論中打敗了特朗普。
特朗普一直聲稱大選“被操控”。他甚至督促他的支持者要在投票時看好投票箱。《華爾街日報》網站在報道中稱,特朗普已將“操控選舉”變成了一個“中心話題”。報道稱,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大選中也有“舞弊”、“管理不當”等傳言,但這個問題在2016年的大選中被正式地提出來了。
“操控”在美國的選舉中也并非空穴來風。最初之時,美國曾有過黨派領導人在“黑屋子”里決定候選人。后來雖然很少再被提及,但卻在今年的大選初選中“借尸還魂”,再次出現在民主黨內。據報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曾有意打壓希拉里的對手桑德斯,以確保希拉里出線,并成為美國的第一位女總統。對于美國今年的選舉是否會“干凈”的問題,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約翰遜的回答是,“從來沒有,我們什么時候有過干凈的選舉過程?”
輿論認為,這次辯論不太會對那些未作出決定的選民產生多大影響。《華爾街日報》網站在報道中稱,兩位候選人在辯論中采取了“不同但并行”的策略,只是在重新組合他們的政見,以“鎖定”各自的基本盤,而非著重于擴大支持。報道稱,對那些一直在觀望的人們來說,這場辯論幾乎沒有新的實質內容。
《華爾街日報》與美國國家廣播電臺新聞頻道聯合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希拉里,都沒有增加人們對他們的喜歡或不喜歡程度;人們對他們的大選前景也沒有變得更樂觀或悲觀。
針對這種狀態,民主黨的民調研究人士彼得·哈特并不認為有什么大驚小怪的。他稱,事實上,迄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沒有引起選民的改變,因為他們“仍停留在原地不動”。
三場總統辯論,三輪喧嘩與騷動,成為本屆美國大選亂象的集中展示。而對美國政治生態的長期影響,并不止于一場選舉。美國兩黨極化、政治分裂、種族對立加劇,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作為政治體系高級表現形式的大選,其行為方式,無疑滲透到政治話語中,深刻而復雜地影響政治運作。
本報華盛頓10月20日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