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里特朗普經濟政策“亮底牌” 民調左右市場情緒
2016-10-21 10:07:57?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林晨 趙舒文 |
分享到:
|
特朗普崛起折射美國政經變局 房地產大亨特朗普最初成為候選人時,似乎是一個“笑話”。他激烈和極端的言論無所不至,雖然三場辯論后,民調顯示希拉里領先,但整個選舉中特朗普的支持率始終在40%上下波動。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特朗普始終是整個選舉過程中媒體的焦點之一。特朗普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 2015年6月17日,特朗普在紐約市第五大道特朗普大廈表示,決定參加總統大選:“我正式宣布參加美國總統競選,我們要讓美國再次強大起來!” 特朗普在演說中指出,如果自己當選,將把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實施“美國優先”的政策。他認為,現任政府浪費性支出、巨額債務、低增長、巨額赤字以及開放性邊界等,已經將美國拖垮,而他的政府將引領一個合理武裝、合理資助的自由世界。他的政府還將改變貿易、移民和經濟政策來使美國的經濟再次強大——讓美國人再次成為世界第一。這將保證工人能夠得到工作,獲得高薪,這將使稅收增長,從而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新政府將討論財政支出的平衡,也將重新審視如何采取新策略,來解決共同面臨的挑戰。 這樣的理論和希拉里的“全球主義”顯然是對著干的。實際上,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也放慢了腳步,正在遭遇挑戰。這既反映了國際力量的變化,也反映了以往通過全球化實現資金、技術和勞動力最優配置而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美國跨國公司遭到了威脅。而奧巴馬仍希望借助TPP和TTIP實現區域范圍內的一體化。此外,有分析認為,2008年以來,美國經濟復蘇步伐實在太慢。美國實體經濟在加快外包步伐,虛擬經濟比重增加,制造業方面,先是下游,后來逐漸在產業鏈上游也進行外包,美國一些人認為這帶來了美國的失業潮,并激化了美國的社會矛盾、種族矛盾。美國實體經濟就業崗位減少,會影響到房地產業的需求,也會導致民眾減少娛樂等消費開支。特朗普正身處房地產行業,并從事娛樂行業。他的崛起和出格言論受歡迎,或多或少是由美國深層次問題對經濟利益的觸動產生的。 一種分析認為,2008年以來,美國的貧富差距加大,導致社會資源減少,從全球角度看,美國的勢力也處于一種衰退之中。特朗普除了吸引傳統勢力的支持外,也用自己的極端言論去吸引那些對政治缺乏關心但又受到生活壓力的人。 一些人認為,美國在教育領域進一步“貧富分化”,追求更好的教育機會造成社區“收入隔離”勢頭。美國教育部國家教育數據中心的統計表明,2007年,全美公立學校低收入家庭學生為900萬,2014年超過1100萬。教育專家哈羅德·利維撰文指出,在美國常春藤大學,來自全美收入最低1/4家庭的學生僅占全體學生的3%,而來自收入最高1/4家庭的學生比例高達72%。教育領域的不平等現象加劇,特別是沉重的大學學費負擔是美國中產階層“縮水”的原因之一,也是選民對“華盛頓體制”和建制派感到憤怒的重要原因。特朗普這樣的反建制人物的出現也就合情合理。 對美國人來說,無論支持誰,都渴望變化。支持民主黨的人認為,8年前希拉里在黨內惜敗奧巴馬,但奧巴馬并沒有給美國帶來明顯的變化。現在美國經濟急需提振,國際競爭激烈,風云詭譎,需要希拉里這樣的女強人來打開局面。支持共和黨的人認為,民主黨執政八年時間已經很長。可是共和黨連續兩屆的麥凱恩、羅姆尼等資深的職業政治家,競選都敗下陣來,現在必須要另辟蹊徑,出奇制勝。如果說特朗普開始在黨內競選,大家還是試試看的話,他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共和黨候選人,和希拉里一決高下,已經是最合適的人選。從國家變化來看,希拉里當政對國民而言,沒有想象空間。對國家來說,很難有變化的奇跡。選擇特朗普,雖然有不確定性,但畢竟充滿想象力和各種變化的可能。 還有分析認為,特朗普的身影在歐洲國家也能找到。德國《世界報》評論員約瑟夫·約弗認為,“從西班牙到瑞典再到波蘭,民粹主義反對黨正在蔓延,” 歐美之間的差別只在于用詞,“他們在這里反對‘上層人士’,那里(即美國)反對‘精英’”。《南德意志報》一篇評論用“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小特朗普們在活動”的表述,對歐洲面臨的民族主義威脅發出警告。記者周武英 ? |
相關閱讀:
- [ 10-18]希拉里選情看漲 美國民主黨有望奪回眾院控制權?
- [ 10-13]維基揭秘再曝希拉里競選黑料 稱其操縱媒體
- [ 10-11]泄密文件顯示希拉里曾承認禁飛區將有大量敘平民死亡
- [ 10-10]希拉里稱俄羅斯欲影響美大選 助力特朗普選戰
- [ 10-10]美大選第2場辯論:希拉里特朗普發言時長搜索量均打平
- [ 10-10]美大選辯論成“揭短大會” 被指“史上最惡毒”
- [ 09-30]贏了“嘴仗”又如何? 希拉里支持率沒上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