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休斯敦10月27日電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7日公布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受人類活動影響,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1970年以來已銳減58%,如不采取行動,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野生動物可能會在10年內消失。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道,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兩年發布一次“生命地球指數”,旨在對全球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進行評估。由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自1970年至2012年,全世界的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已經下降了58%;到2020年將下降67%。 該報告是通過監測世界各地3706種不同物種的趨勢而編制的。這些物種包括14152個種群的脊椎動物,從豌豆大小的青蛙到30米長的鯨魚。如果該數據是準確的,這意味著全球脊椎動物以每年2%的速度在消失。 “這絕對是人類造成的影響,我們身處第六次大滅絕之中。”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家馬丁·泰勒(Martin Taylor)說。 “在我們的有生之年,野生動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國際總干事蘭博蒂尼(Marco Lambertini)發表聲明說,“生物多樣性是健康的森林、河流和海洋的基礎。我們正在進入地球歷史的一個新時代:人類世紀。”野生動物數量的下降是人類成為地球變化驅動力的跡象之一。 該報告將動物的快速滅絕歸咎于人口不斷增長摧毀了其棲息地。其他因素還包括污染、入侵物種、狩獵和氣候變化等。濕地、湖泊和河流受到自1970年以來最嚴重的沖擊,在這些地方生存的物種數量下降了81%。盡管人類在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上加大力度,但效果甚微,動物種群顯示出比兩年前更大的跌幅。 泰勒強調,動物和魚類在全球的消亡,不僅僅是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而且也可能對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造成巨大影響,政府必須采取行動遏制地球的緩慢死亡。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保護主任尼爾(Deon Nel)指出,“并非所有的都是壞消息,我們看到很多積極的跡象”,去年由近200個國家簽署的遏制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能夠幫助保護森林、減緩沙漠擴散、抑制二氧化碳積聚造成的海洋酸化。2015年聯合國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尋求消除貧困和環境保護的政策。此外,一些物種正在恢復中。上個月,因中國的努力保護,大熊貓已不再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定的瀕危物種。(完) |
相關閱讀:
- [ 10-21]英評選年度最佳野生動物攝影師作品絕美
- [ 10-20]野生動物零距離模式為什么不能淘汰
- [ 10-18]蟒蛇出洞覓食被貨車碾過 內臟大出血死亡
- [ 10-03]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檢票口 簽安全協議發放提示單
- [ 09-29]2017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佳作 美不勝收
- [ 09-29]男子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制品被訴 只收藏也犯法
- [ 09-28]2017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佳作 美不勝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