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6日報道,俄羅斯馬克耶夫火箭設計局首次公開了號稱最強洲際核導彈——“撒旦二型”導彈的外形設計。有分析人士認為,俄方公開這一型導彈設計的時機敏感,被外界視為對美國在“俄羅斯門口”增兵的直接回應。
那么,不斷升級的美國反導系統能不能攔得住彈道導彈中的“霸王”? 有軍事專家認為,在彈道導彈領域,矛與盾之間,矛占據著天然的優勢。洲際導彈即便射程超過1萬公里,也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實現全球打擊。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導彈預警、攔截,對系統的精準度要求極高。 另一方面,目前任何的導彈防御系統都是有防御極限的。一旦地方的導彈數量超過防御極限,反導系統就不能夠做出及時反應。也就是說,即便反導系統有抗打擊能力,也不具備抗飽和打擊的能力。 【牽制與反牽制】 近一段時間,美國與俄羅斯進入了互秀肌肉的階段。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陳兵俄羅斯“家門口”;另一方面,俄羅斯則使用了“以核制常”的戰略,在公開全新彈道導彈設計的同時,還進行了超高速滑翔彈頭的測試,有望進一步增強導彈的突防能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北約近期決定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增兵,可以說是冷戰結束之后,北約在歐洲最大的一次兵力部署,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是北約回應了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的要求。這四個國家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俄羅斯,歷史上與俄羅斯也有些恩怨,因此希望北約兵力能夠在自己的國內,從而引起俄羅斯的忌憚。 當然,俄羅斯也不會坐以待斃,無論是戰略轟炸機巡航、航母編隊出海還是升級核打擊力量,都是對美國和北約一步步蠶食其戰略空間的回應。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