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減壓、課外加壓,“雙職工”家庭焦慮感十足 “我報的班都算少的,多的從周日早上8點補習到晚上10點,一個學期下來光補課費就得兩萬。”今年正讀初三的昆明學生楊格每周都會選擇補課。“周六晚補習物理,周日上午下午各補習一堂數學。” “課堂上教的都是基本知識點,真要想拿高分還是需要多做題,補習實際上只是老師指導著做題?!睏罡袼诘膶W校在昆明屬于拔尖初中,按照目前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并沒有問題?!暗谎a哪行啊,班里幾乎沒有不補課的,年級前10名都在補習!” 楊格的母親朱女士說,孩子補習主要是尊重孩子意愿,雖然花費不菲,但孩子目前的課程我們教不了,只好給他報班。 實際上,目前昆明各家學校都通過壓縮在校時間、減少家庭作業以及保證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等舉措為孩子減負,中考也通過調整考試方式以期減少學生課業壓力。但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孩子并未因此減少學習時間。 “中考考不好就去不了好高中,去不了好高中就很難考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進不了好單位。”在朱女士看來,在目前的高考選拔機制下,還是以分為主,“指揮棒不變負擔就一直在,學校減的負,最終還得學生和家長背起來,不然自家孩子減負了,別家孩子還在努力,孩子以后咋辦?” 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孩子教育問題引發的焦慮感十分常見,這樣的焦慮感在一些“雙職工”家庭表現得更加明顯。 “孩子放學時間早,我們也不能每天請假早退。所以只能把他送去‘托管班’,如果托管班結束了我們還沒下班,只能拜托朋友或其他孩子的家長先把他接走,我下了班再去接?!笔克f的“托管班”一個月800元,僅負責接孩子放學,并無課業輔導。而原先在北京市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李女士,則干脆換了工作,選擇了離孩子學校步行10分鐘的一家公司。 陸女士的女兒在天津市一所區重點小學就讀,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老師就在微信群里定期公布檢測的成績,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什么要求,但一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時會落后幾分,壓力自然就來了?!坝写卧谌豪锉焕蠋燑c名,提醒我‘要多管管孩子’。這些都讓我焦慮,總覺得得為孩子多做點什么?!庇谑?,課內不行課外補、學校知識提前學、興趣特長也不能落下…… “在校時間短了、作業少了,學校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有家長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減負、素質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如何落實且保證教學質量,讓孩子們有競爭力,才是我們最關心的?!?/p> 政策頻出、焦慮難消,減負令不是萬能靈藥 事實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都曾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發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減負文件《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之后,幾乎每隔幾年,相關部門就會根據新形勢出臺相應減負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政策規定因時而變,“規格”也越來越高。2010年,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減負”作為教改的重要目標。2011年全國兩會上,“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除了“規格”提高,減負的措施也變得更加具體。尤其是在地方層面,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文件,規定和落實減負工作,對在校時間、課后作業、考試、補課、休息和鍛煉時間等做了嚴格細致的規定。 總的來看,各地區主要從入學選拔和在校教育兩個方面加以限制。 有的地區如河南,除了實施小學就近入學和取消小升初考試,同時還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單獨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舉辦培訓班。有的地區選擇以減少平時考試次數為切入點。北京規定,小學除語文、數學、英語每學期期末可以舉行一次全?;蛉昙墝W科考試外,其他課程不得組織考試。有的地區則對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和課后作業有明確的規定,如天津要求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 盡管政策頻出,孩子的負擔和家長的焦慮卻始終沒有得到緩解。日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調查顯示,“00后”在校時間和做家庭作業時間均超過“90后”,學習負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重,睡眠不足現象也更嚴重。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旭東介紹,2013年教育部《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征求意見稿)》建議,四至六年級每日家庭作業量不超過1小時。但本次調查顯示,學習日“00后”小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超出標準0.7個小時,超標人數比例達66.4%。休息日“00后”小學生做家庭作業的時間超出1.8小時,超比例達81.1%。 相關專家表示,從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經用到最大,單純依靠政策來有效降低學生負擔并不現實。在高速發展、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下,家長的焦慮并不奇怪,適度的負擔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學業負擔與競爭壓力。 (本報記者賀林平、趙婀娜、楊文明、王瑨、管璇悅、肖家鑫) |
相關閱讀:
- [ 11-06]三明學院創新發展 綠色教育筑牢“林?!钡咨?/a>
- [ 11-04]廣東省陽江市政協丘志勇一行來榕考察民辦教育
- [ 11-04]中美綠色教育產教融合國際論壇5日至7日在沙縣舉辦
- [ 11-04]建議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
- [ 11-04]教師收取“辛苦費”實為“教育綁架”
- [ 11-04]中組部: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