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7日電 (記者 孫亭文)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疆干旱區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啟動會在烏魯木齊舉行。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新疆農科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 據悉,該項目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研究鹽漬化土地形成機理,研發鹽堿地微生物、植物種植與修復技術,研制鹽堿地整治工程裝備、鹽堿地治理產品,研發適于鹽堿地利用產業技術,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表示,縱觀國內外鹽堿地治理歷程,技術和模式不斷適應發展需求。目前,新疆水土高強度開發、節水農田迅猛增加,“明灌明排”逐漸向“滴灌微排,滴灌精控”發展,鹽堿地治理國內外少有可移植經驗。 目前,新疆鹽堿耕地占灌區耕地比例逐年上升(2014年達37.7%,南疆49.6%),嚴重制約農牧民脫貧、生態建設等。 據介紹,該項目將著重解決的問題為干旱區水鹽平衡模式與調控技術;節水灌溉農田鹽分管控技術與模式;重度鹽堿地資源化利用技術與模式;鹽堿地微生物應用、植物種植與修復技術;鹽堿地治理的材料選擇與裝備研發;鹽堿地生態產業技術等。 專家認為,干旱區水土資源開發程度極大影響水鹽運移規律及其鹽堿地形成與演變,需新的理論指導。該項目從不同尺度多鹽分耦合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入手,揭示新疆現代水鹽運動規律、鹽堿地形成演化、生態環境過程,建立干旱區現代水鹽平衡理論。 當前新疆仍采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水壓鹽、明溝排鹽模式,40多年沒有獲得重大突破。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加劇,大水漫灌壓鹽受水資源緊缺影響,節水控鹽模式節水效果顯著,但鹽堿化問題突顯生態風險加大。該項目創立的以干排鹽調控技術為重點的區域水鹽平衡模式、節水灌溉農田鹽分控制模式和重度鹽堿地資源化利用模式,適用于干旱區現代鹽堿地生態治理需求。 田長彥表示,新疆灌區鹽漬化耕地為3495.75萬畝,占灌區耕地的37.72%,嚴重制約農牧民脫貧。該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預期可提升新疆鹽堿地生態治理水平,形成鹽堿地多條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農牧民增收,增加農村就業崗位,脫貧致富、改善生態,促進邊疆穩定。還可通過國際合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添新的技術內容。(完) |
相關閱讀:
- [ 11-04]新疆發生4.0級地震 四川3.4級地震山西3.2級地震
- [ 11-04]新疆吐魯番市托克遜縣發生4.0級地震 震源深度7千米
- [ 11-01]新疆釆風 沿途隨拍
- [ 10-31]佟麗婭領銜的5大新疆美女 哪個最美演技最佳?(組圖)
- [ 10-28]天津航空將開通多條新疆至海南地區航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