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普洱11月7日電(記者保旭)站在上啊寬村聯排的小洋樓外,作為村里的唯一“海歸人士”和村小組長,王正偉還在為進村的道路感到著急,“雖然這條路離鄉鎮也就五公里,但糟糕程度你們也感受到了”。 上啊寬村屬于云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是當地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由于受地址災害威脅,再加上居住條件差,作為當地整村搬遷的對象,上啊寬村于2010年搬到了現在的地址,雖然有了新房子、電燈,距離鄉鎮五公里,但進村的道路卻一直讓這個村沒能融入新的環境。 王正偉這樣形容這條路,“就連騎摩托車,雨天也得綁上粗粗的防滑鏈”。 記者日前驅車經過了這條泥路,到訪了這個搬遷后的貧困村,也遇上了這個村里的“海歸”——王正偉。 王正偉今年35歲,說他是“海歸”還得從他從小就是村里的“先進”說起。 在這個不足四十戶人家的小村子,王正偉是第一個走出去的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王正偉參加了中考,成績是村里面最好的,但分數也未達到當地中專的錄取線。家里面人想盡各種辦法,多交了幾百塊錢,才讓他成為思茅農校的一名學生。回憶起之前村里的生活,王正偉說,“山高路遠,收入基本上靠種植一點玉米、養點豬,但技術低下,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幾個錢,養的豬只夠過年宰殺。” 王正偉當時的想法是,要解決種植、養殖技術上的問題,所以選擇了一個相關的專業--畜牧獸醫。三年后,畢業的王正偉想用所學回到村子里做點事,但無奈讀書時欠下了幾萬元的貸款,讓他不得不選擇外出打工。 2002年,王正偉一個偶然的機會又成為這個村子第一個出國的人。王正偉聽說,中國政府與緬甸政府在邊境上搞替代種植,因為普洱離著緬甸邊境不遠,他選擇走出國門去看一看。那一年,他和幾個同樣來自云南邊境地區的年輕人,從西雙版納出境,在緬甸開始做起替代種植。 他告訴記者,“因為我是學這個專業的,主要是種植甘蔗和養豬,雖然辛苦,收入倒是很好”。 基本工資加上各種補貼、獎金,每個月8000塊的收入在當時的昆明也屬于高收入人群。 這樣的“海外生活”到了2006年結束了。當時,王正偉的親人生病,他不得不回到村里面照顧家人。這讓他成為了一名“海歸人士”。 外出多年,回到村里面的生活,他是不適應的。王正偉說,“家家戶戶就是種點烤煙、割點松油,但這些收入加起來一年也賺不到1000元,所以大部分人選擇出去打工”。 上啊寬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村子,有漢族、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但長時間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在當地,如果家里面有人去世,需要戴孝三年,這意味著三年內不能結婚生子。遠看著親人的病情惡化,王正偉又想趕緊完成老人的心愿,他與念中專時就相戀的女同學結婚了。 這時的王正偉,作為一個“海歸”,又存有一點積蓄,自然受到女方家的喜歡。然而,這時王正偉也遇上了“海歸”路上第一次的不測風云。他的新婚三天的妻子被檢查出患有病毒性腦膜炎。為了醫治妻子,他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借了不少外債。 所幸的是,王正偉妻子病情康復了。原本要過上正常日子的王正偉,再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妻子在一次回娘家后,再也沒回來過。王正偉也多次去尋找,都被“老丈人”趕了回來。王正偉說,“開始不知道為什么,慢慢才知道,他們家里面都嫌我欠下一堆的債,但是結婚還沒領證,只能吃著啞巴虧”。 這些打擊,讓這位“海歸”消極起來。他說,“當時想,反正也是窮人,就過一輩子窮生活算了。” 變化突然出現在2010年,當地政府將該村列為整村搬遷對象,把全村的人從大山里搬遷到里鄉鎮五公里的一個新地址。新的環境讓王正偉感覺到了新的生活的來臨。 搬遷后,當地政府給村里面引進了產業種植,白芨、茶葉、人工菌,還為當地養殖業帶了新的人工配種技術,也招商了外來企業入駐村里面發展。但是,大部分村民不愿意接受這些新的東西,這時的王正偉作為村里的“海歸”,成為轉變村民思想觀念的最佳人選。王正偉說到這個時有了一絲傲氣,“我在村里受教育程度高點,也在外面見過世面,所以村里面的人都相信我,也愿意跟著我一樣干。” 在王正偉的催化下,村里面的變化是看得見的。2013年當選村小組長的王正偉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每戶最多養兩頭豬,現在家家都是十頭左右,再加上種植的茶葉、白芨等,有企業來收購,家家戶戶的收入都翻了幾倍,“就我現在一年收入都到了十萬左右,村里面像我這樣的也不在少數。” 王正偉還在村里組織了一個施工隊,哪戶人家有工程了,他們就去,“我們收費很低,都是同村的,我只是把大家湊在一起,就相當于相互幫忙”。 王正偉說,“現在村民思想轉變很多,村里面還開起一家農家樂,也有幾戶人家有這個打算,節假日都有不少縣城的人來我們著體驗農家生活”。 現在村里面的人逐漸致富,仍然單身的王正偉還在想著更多的問題,“進村的路是第一步,我們一直在反映,縣里面也做了規劃,很快就會把這條路修好。還有耕地問題,我們的耕地大多在幾十公里以外原來的村子附近。還有環境問題,我一直告訴村民,要處理好垃圾,愛護環境,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起色”。 王正偉說,“現在事情還多,結婚暫時不敢考慮,再加上村子改變不了貧窮,始終覺得婚姻不靠譜”。 就在2014年,“海歸”王正偉已經不是村里學歷最高的人,“我的堂妹考上了大專,今年剛到縣醫院工作,我想今后我們村還會有越來越多大學生,也會更多的人到國外去,他們才是真正的‘海歸’”。(完) |
相關閱讀:
- [ 10-27]特寫:“鄉音之旅”連接兩岸血緣親情
- [ 10-20]蕭亞軒曬超近特寫照 證明自己沒有再“修臉”
- [ 10-14]特寫:一花一木總是情——習近平主席訪問柬埔寨受到熱烈歡迎
- [ 09-28]特寫:臺風“鲇魚”來襲 福州干部群眾堅守一線崗位
- [ 09-02]三明:南龍鐵路揮鞭疾進 建設中的特寫(圖)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