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大學生徐連彬因騙光學費不幸離世,患兒母親接到電信詐騙被騙光了治病錢……近期接二連三曝光的電信詐騙案,讓生活節奏本就緊張的人更平添了一份焦慮和不安。 統計資料顯示,近十年,我國的電信詐騙案件每年以20%到3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5年全國公安機關共立案電信詐騙59萬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經濟損失達到220多億元。2016年,犯罪分子詐騙技術更是花樣翻新防不勝防。盡管政府重拳出擊,很大程度遏制了高發態勢,但是日常生活里,還是有很多人經常被騷擾詐騙電話困擾。 那么,電信騷擾詐騙為何難根治?瓶頸到底在哪里?何時才能還社會一個文明的生態,讓人們在一個誠信祥和的環境里生活。 ——問題—— 法律規范嚴重缺失 為何詐騙電話這么多?“追根溯源是大量的個人信息被泄露。由于保護個人信息的立法嚴重滯后,導致大量的個人信息被廉價賣掉。而反詐騙刑法條款、行政法規、治安拘留處罰等措施不完善,又造成了違法成本非常低。對這些人的打擊,大部分只能是治安行政拘留一下,不能有效震懾犯罪分子?!?深圳《晶報》編委侯曉清在日前舉辦的“2016年度中國手機反騷擾反詐騙聯盟峰會”上說。 他表示,騷擾詐騙電話被稱“牛皮癬”,但并非無藥可治。臺灣、新加坡都曾受其困擾,但經過立法等綜合治理,已經基本杜絕。《晶報》派出過多位記者到臺灣、新加坡等地采訪,境外取經,其結論就是立法先行、手機實名制,嚴格保護個人信息。在新加坡,企業和個人如果泄露他人信息,最多可被罰款1百萬新元,臺灣最高處罰2億新幣并判刑5年。 板子打得不疼不癢 顧育輝是深圳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負責人,他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執法中最大的難點是取證難、抓捕難。信息詐騙案件幾乎都發生在網絡空間,一個電話、一個微信、一個短信可能就把你的錢騙走了,但騙子是誰卻不知道,取證難度很大?!彼硎?,最早的犯罪分子在騙錢之后,取款時會留下錄像等線索。但是,最近通過POS機刷卡套現的現象很嚴重,POS機現在都是無線移動的,沒有錄像可查。 另外,現在第三方支付很發達,全國有200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錢進入第三方支付之后資金鏈條就斷了。“證據鏈對不上,明明在后臺知道這是犯罪分子,但是沒有證據沒法抓人?!彼f。 除了取證難、抓人難以外,顧育輝表示另外一個原因是立法滯后。他舉例說,銀行卡是犯罪分子用作詐騙洗錢的工具,但由于販賣本人的銀行卡不入刑,于是出現專業的開卡人把銀行卡賣給犯罪分子。目前,中國銀監會已出臺相關文件對銀行卡開卡作出相應規定,但此前法律沒有限制,每個人去任何一個網點都可以開無數張銀行卡。盡管銀監會的相關文件出臺之后,一個人在同一家商業銀行只能開4張銀行卡,但全國有4000多家銀行,一個人如果跑完4000多家銀行,也可以開1萬多張銀行卡。 據了解,販賣本人銀行卡不入刑造成的后果,是被抓后再放出去的開卡人變本加厲,原本賣50塊錢一張的銀行卡目前漲到了2000多元,有的甚至漲到1萬多元。 ——難點—— 詐騙技術花樣翻新 以前是銀行卡上有錢才被騙,現在是卡上沒錢也被騙。 近一段時間,許多銀行都推出了“瞬時貸款”的業務。犯罪分子利用竊取的銀行客戶密碼向銀行貸款,瞬間可以貸款30萬元甚至100萬元,然后再轉走取現,被盜客戶苦不堪言。由于銀行客戶個人取證很難,這筆被盜貸款是銀行承擔還是用戶承擔成了難題。表面上看,被盜貸款應該銀行承擔責任,但事實上,銀行的個人客戶往往是弱勢方,如果不承擔相應責任,以后再想從銀行貸款買房買車做生意等等,都不太可能了。 據了解,電信網絡詐騙是一個完整的利益鏈條,如同電影制作程序,有寫劇本臺詞的,有根據臺詞一步一步誘惑受害人上當的。行騙過程中,無論被騙的人接聽電話時有多少疑惑,騙子都有現成答案回答你,滴水不漏。360公司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介紹,10月底抓捕的一個犯罪團伙里,有兩人是留洋的心理學博士。這些既懂技術,又懂心理學的“高級文化人”,不停地花樣翻新發明新騙術,之后再傳授給利益鏈條下端的具體行騙人。 |
相關閱讀:
- [ 11-07]網絡安全法獲高票通過 明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 [ 11-07]工信部:年底手機實名率將達100% 強化個人信息保護
- [ 11-01]保護個人信息就是保護基本權利
- [ 11-01]確立個人信息權可有效打擊非法需求
- [ 11-01]民法總則(草案)再次提請審議 專門條文保護個人信息
- [ 10-29]廈門市某男子因網購個人信息實施詐騙被批準逮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