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傍晚東北部分城市遭遇嚴重的霧霾天氣,部分城市能見度不足100米。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以來,北方入冬后,中央氣象臺不斷發布霧霾預警。有分析認為,這也使得A股大氣治理等環保概念再次進入布局期。
廣州日報記者從中央氣象臺了解到,今年11月1日,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趨于結束,11月2日起,華北中南部、東北地區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區空氣污染擴散條件逐漸轉差,有輕度霾,局地中度霾。當天發布霾黃色預警。11月3日到4日連續發布霾橙色預警。5日再度發布霾黃色預警。有分析認為,每年的北方冬季都是霧霾等天氣頻繁出沒的季節。
11月以來霧霾天氣頻發
月初的霧霾天氣也引起環保部門的重視。國家環境保護部5日晚間通報,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11月2日起,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出現了大范圍重污染過程,最大影響面積分別達到63萬和38萬平方公里。此次污染范圍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等7省市。華北地區多個城市PM2.5濃度達到峰值,其中保定市為區域內污染最重城市,達到嚴重污染。
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表示,要高度重視污染天氣應對,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輕空氣重污染的影響。
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一股強冷空氣目前正在影響我國,受其影響,未來幾天,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將被打壓,氣溫零度線將擴展至黃淮一帶,南方地區今明兩天的降溫尤為明顯,降溫幅度普遍在8℃~10℃。中央氣象臺7日還發布了2016年下半年首個寒潮藍色預警。
有分析認為,大范圍寒潮來襲,有望驅散月初以來的霧霾天氣。不過,根據以往經驗,今年年底到明年一季度,有可能是霧霾等天氣頻發的時期。
政策加碼
環保PPP入庫額超萬億
近日,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發布了季報。季報顯示,截至9月末,財政部入庫PPP項目達12.46萬億元,共計1.05萬個。今年2至9月,新增項目投資額4.35萬億元,新增項目數3474個。相當于每月平均新增5400多億元的項目入庫。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環保相關領域的項目投資三季度末入庫金額達1.18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20%,第三季度新增環保PPP項目投資額約2000億元。今年2至9月,新增環保項目投資額4200億元,折合月均增加額530億元。具體來看,環保類項目主要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污水處理、供水、海綿城市、垃圾處理等五大子行業。而在10月初,財政部提出,有現金流、能運營、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要推行兩個“強制”PPP試點。因此,有分析認為,未來以環保為代表的公用事業項目采用PPP模式,將會成為行業主流。
記者對比發現,在PPP項目支持下,很多環保類上市公司業績明顯改善。其中,今年前三季度,環保行業整體實現營業收入516.62億元,同比增長22.35%;實現歸母凈利潤合計81.03億元,同比增長16.30%。而水處理板塊的2016年PPP訂單放量,三季度PPP落地明顯加速,今年前三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42.12%和46.40%。水務板塊行業發展較為平穩。
申萬宏源分析師劉曉寧表示,自今年二季度以來,PPP項目落地呈現加速態勢。三季度落地進一步釋放,直接在業績上得到體現。因此,該機構預計,今后一段時期PPP項目落地總額會持續高增長,并進一步刺激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持續改善。
投資建議
A股環保或進入周期性布局期
廣發證券分析師郭鵬指出,參照國外大氣治理的歷程并考慮到我國大氣污染的綜合性、復雜性,大氣治理仍是未來3~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我國環保治理的重中之重。同時大范圍的霧霾事件通常將引發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其中燃煤清潔化、替代化,環境監測等有望成為后期大氣治理的重點方向。
也有券商分析師表示,我國大氣污染是近些年公眾最為關注的污染問題,PM2.5是霧霾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我國首次將PM2.5和臭氧納入污染物標準中。而且該標準在今年1月1日起實施。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氣污染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其中,空氣質量往往在10月份開始變差,在第二年3月左右開始好轉。這也意味著,目前已經進入環保股概念布局期。特別是經過前期調整后,大氣環保類個股有望再次受到資金的關注,如聚光科技、先河環保、菲達環保、蒙草生態等。
實際上,除了大氣環境治理,還有水務、固廢、土壤修復以及環境檢測等多個子行業。在興業證券分析師朱勇勝看來,
PPP模式將推動水務行業爆發新一輪業績增長,污水處理領域將顯著受益。固廢垃圾處理在PPP模式帶動下開始逐步放量,而且危廢處理景氣度高企,兩者將合力推動固廢處理行業業績逐步改善。土壤修復也有望在《土壤污染防治法》預期下進入快速發展期。另外,針對環境監測,將持續推動行業保持高景氣度。
板塊分析
A股券商板塊業績或迎“拐點”
11月8日,國投安信發布業績報告稱,該公司今年10月份實現凈利潤2.73億元,環比9月份大幅上漲了近四成。截至記者昨日發稿時,A股上市公司中,已經有24家券商發布月度業績報告,業績整體下滑。數據顯示,這24家券商今年10月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38.42億元,相比于9月的155.61億元下降12%。10月實現凈利潤57.93億元,相比于9月的63.2億元下降8.34%。
不過,記者對比發現,證券公司之間也出現明顯的業績分化。其中,業績環比下滑超過50%的有7家,分別為國海證券、東北證券、西南證券、太平洋、興業證券、第一創業和東方證券。下滑幅度較小的有兩家,分別為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分別下滑0.79%和1.32%。
在多數券商分析師看來,10月份券商凈利潤環比下降主要是受到國慶長假影響,交易日明顯減少。但由于成交活躍,成交量下降幅度并不大,同上述業績表現基本一致。
二級市場上,券商板塊近期表現活躍,多只個股連續上漲。對此,有機構人士指出,歷年數據顯示,四季度券商行情較為確定,深港通已進入全網測試階段,預計于11月中下旬開通,券商股將直接受益,看好市場企穩下券商股的配置機會以及個股的交易機會。與此同時,四季度券商盈利能力或迎來拐點。建議投資者重視從當前時點到年底的券商板塊投資機會。
在個股方面,國泰君安分析師劉欣琦建議關注涉及AMC主題、定增價格倒掛以及基本面優于行業的個股,如東吳證券、國金證券、華泰證券、國盛金控、寶碩股份等。
數據
數據顯示,10月份滬市成交3.06萬億元,相比9月份3.14萬億元下降2.61%。滬深兩市日均股票成交量366億股,日均成交額4790億元,環比分別升19%和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