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紅利到全球紅利 電子商務市場從一開始的出現,就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比任何傳統的貿易方式都更為開放、更加迅速、更加便利,進而僅在幾年內從國內市場快速擴散到全球市場。 中國通過“走出去”和跨境電商,使世界市場成為中國消費者的市場、中國生產者的市場,真正實現 “全國買、全球賣”、“全球買、全國賣”,從而引領全球性的新經濟大方向、大趨勢、大潮流。“雙十一”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雙十一”,也正在成為全球的“雙十一”,成為全球商品的互通有無之節日,成為全球文化的交流分享之節日。2016年“雙十一”覆蓋了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占到總數的98%,幾乎實現了全球全覆蓋,這就是全球數字革命時代的數字紅利、消費紅利的巨大威力。 值得介紹的是,此次“雙十一”最熱門的進口國家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德國,與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國家排名高度吻合,同時新興活躍國家不斷涌現,交易最為活躍的5個海外國家分別是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烏克蘭和法國。 促進全球貿易增長是2016年杭州G20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特別是在當前外貿形勢復雜嚴峻、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進口下降13.2%。2015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5.2萬億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6.7%提高到2015年的21.1%,中國在數字經濟、跨境交易走在世界的前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正在進入服務業為主導的時代,發展服務貿易已成為對外貿易的重中之重,預計今年將突破7800億美元,創新歷史記錄。尤其是跨境電商搭建的自由、開放、通用、普惠的全球貿易平臺,將更好地實現全球連接、全球聯購,中國正在帶頭推動傳統貿易的自由化(如WTO)到新型跨境電商貿易的自由化(eWTO)的重大轉變,這也為中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資源、充分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新規則、新動力,進而擴大和促進全球數字紅利、消費紅利。 從競爭紅利到創新紅利 電商市場發展從一開始就是公開市場,從而形成公開競爭機制,又進一步倒逼各類創新,包括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等,產生一系列創新紅利,又引發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形成有效市場、激烈競爭、源源不斷創新的良性循環。 每年“雙十一”都是對全社會商業基礎設施和體系的一場大考,澎湃的市場需求以最直接的極限壓力測試的方式,高并發式、脈沖式地推動社會商業基礎設施的進步,促進互聯網基礎設施、物流、支付等一系列支撐系統的不斷創新。2016年天貓支付寶實現支付總筆數10.5億筆,同比增長48%,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是2015年(8.59萬筆/秒)的1.4倍,大大超過了Visa和MasterCard的實際處理能力,甚至比二者的試驗數據高出一大截,同時菜鳥網絡共產生6.57億個物流訂單。這一整套網上交易、互聯網金融、倉儲物流技術體系,都屬于世界級領先技術創新,這些創新所植根的土壤,都源于龐大市場需求的現實倒逼,不得不突破、不得不創新,一步一個腳印,生發出一系列技術紅利、效率紅利,進而轉化為消費紅利、數字紅利。 從政策紅利到市場紅利 政府創新助推市場創新。有效市場更需要有為政府,而有為政府更需要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鼓勵支持創新,從而形成各安其位、各發所長的“兩手合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會產生政策紅利到市場紅利的效果。 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創新和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對城鄉信息化公平的持續推進。從2000年的“十五”規劃開始,歷次的“五年規劃”都對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不斷升級,成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指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基本支撐,特別是作為開局之年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更是把“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單獨列為一篇,明確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首次將互聯網普及率作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之一,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訊傳輸系統,支持公共云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互聯網+”行動,開展大數據應用,開放公共數據,支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亦明確提出發展E級(百億億次級)計算、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發展支撐商業模式創新的現代服務技術,都將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大臺階。 |
相關閱讀:
- [ 11-12]福建人天貓“雙11”共花48億余元 最愛電子產品和服裝
- [ 11-12]"雙11"閩4821對新人登記結婚 泉州最多|廈門登記新人數翻三倍
- [ 11-12]“雙11”福建人花銷超48億 最愛電子產品和服裝
- [ 11-12]“雙11”實體零售也歡樂 國務院再發政策“大紅包”
- [ 11-12]廈門一群新人排隊等“脫光”雙11愛情不打折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