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一度的“剁手節”以阿里平臺1207億元的交易額落下帷幕。作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節,中國“雙11”再創全球在線交易新紀錄。數字背后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展現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無限活力。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認為,“雙十一”顯示了中國的強大內需,體現了數據普及與消費升級的深刻影響,是激發、喚醒、引領中國消費的小引擎和大樣本。可以看到當前全民消費正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從數字紅利到消費紅利,從競爭紅利到創新紅利,從政策紅利到市場紅利,從中國紅利到全球紅利,胡鞍鋼指出,中國正在轉型升級中引領全球的消費紅利。以下刊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王蔚的獨家約稿文章以饗讀者。
作者胡鞍鋼系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教授;王蔚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中國再創消費紅利
今年“雙十一”,淘寶天貓成交額再創新高,達到1207億元;此外京東、蘇寧易購、1號店等也都創下了新高。中國“雙十一”成為全球最大購物節,再次創造了全球在線交易新紀錄,贏得全世界矚目,既反映了中國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更展現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無限活力。
中國創新了世界級的數字紅利、消費紅利。《中國統計年鑒2016》首次公布了網上零售額的相關數據,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3.88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2.88%,網上零售額增長率(33.3%)大大超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10.7%)。網上零售即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中國消費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提升了廣大消費者的消費水平,促進了消費結構升級,擴大了信息、綠色、時尚、品質等新型消費,豐富了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方式,保障了消費者的各類權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依法求償權等),實現了全中國城鄉幾億消費者剩余和福利最大化,這就是消費紅利。
世界進入創新數字經濟、創造數字紅利時代。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首次以“數字紅利”為主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第一,數字經濟能夠促進商業信息的包容,通過降低商家和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和信息障礙,提高了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商品貿易的可及性,創造了更廣闊的市場效應;第二,數字經濟能夠提高商業交易的效率,得益于數字技術的成熟普及和價格下降,越來越多的生產環節、消費環節得以用ICT資本替代非ICT資本,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動化和協調,使得交易可以更快更便宜更方便地進行,提升了生產率、交易效率和經濟效率;第三,數字經濟能夠推動商業模式創新,通過搭建互聯網商業生態平臺,吸引大量賣家和買家進入,供需雙方的高頻海量交易發揮了規模經濟效應,使得邊際交易成本降到基本為零,創新得以蓬勃發展。
中國企業正在創新獨特的數字經濟新模式。阿里巴巴、京東等正是兼備包容、效率與創新的典范企業,它們創新了現代互聯網信息社會基礎設施,引領了集供應、采購、交易、支付、保險、物流、維權等于一體的商業生態服務平臺,突出表現為平臺的網絡化、規模化以及難以想象的外溢效應,從經濟學視角來看,就是創造了巨大規模的正外部性。這一正外部性的直接效應,即價格更低、服務更好、物流更快的消費者剩余和消費紅利,其中“雙十一”是最鮮活的案例、最生動的體現,引領中國乃至世界數字經濟的時代潮流。
從數字紅利到消費紅利
中國抓住了數字革命契機,創造了巨大消費紅利,成為世界最大的數字紅利之國、消費紅利之國。
從“數字普及”看:一是規模大,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人,位居世界第一,超過2014年歐盟(3.98億人)和美國(2.77億人)的網民人口之和;二是速度快,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超過1.33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63%,光纖寬帶用戶總數達到1.1億戶,占比達到51.8%;三是覆蓋廣,固定寬帶接入端數達4.07億個,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和93.5%的行政村,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過半(為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這就為創造消費紅利提供了數字紅利的基礎。
從“消費升級”看:當前消費是“三駕馬車”中體量最大、跑得最快、動力最強的,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13年的48.2%上升至2015年的60.9%,自2005年以來,批發和零售業增長率一直高于GDP增長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則基本上一直高于GDP增長率(2003年除外)。未來時期,依托居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長所積聚的潛在消費能力、消費新熱點、新模式不斷涌現所升級的消費結構、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網絡化所挖掘的邊際消費傾向以及私人消費與公共消費相互促進所形成的新型消費格局等四大支柱,中國將進入居民消費的黃金時代。當“互聯網+”碰撞消費黃金時代,是中國內需的深度挖掘和巨大釋放,如較為富裕的浙江省,2015年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35.02%,人均網上零售額為12510元,均排名全國各地區第三,但仍然保持了49%的高增長率(排名第三),說明網絡經濟空間仍然巨大。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農村正在成為電商的新陣地、新市場、新客戶,農村電商正在改變農民、農業、農村。阿里巴巴、京東等正在的農村建立電商服務站,成為支持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例如,淘寶村),目前全國已經有覆蓋460多個縣的2.1萬個農村淘寶服務站,淘寶村當中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的店鋪數量已經達到1.1萬家,實現了農民農業“小生產”與電商“大市場”的精準對接,使“互聯網+”成為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的重要手段,成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新引擎,重塑農民購物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生財方式。
中國正是依托于巨國規模效應,有效結合、深度融合“數字普及”和“消費升級”,使得世界最大的13.7億消費者獲得最大的消費紅利。
從中國紅利到全球紅利
電子商務市場從一開始的出現,就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比任何傳統的貿易方式都更為開放、更加迅速、更加便利,進而僅在幾年內從國內市場快速擴散到全球市場。
中國通過“走出去”和跨境電商,使世界市場成為中國消費者的市場、中國生產者的市場,真正實現 “全國買、全球賣”、“全球買、全國賣”,從而引領全球性的新經濟大方向、大趨勢、大潮流。“雙十一”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雙十一”,也正在成為全球的“雙十一”,成為全球商品的互通有無之節日,成為全球文化的交流分享之節日。2016年“雙十一”覆蓋了世界235個國家和地區,占到總數的98%,幾乎實現了全球全覆蓋,這就是全球數字革命時代的數字紅利、消費紅利的巨大威力。
值得介紹的是,此次“雙十一”最熱門的進口國家分別是日本、美國、韓國、澳大利亞、德國,與貨物進出口總額的國家排名高度吻合,同時新興活躍國家不斷涌現,交易最為活躍的5個海外國家分別是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烏克蘭和法國。
促進全球貿易增長是2016年杭州G20峰會的重要議題之一,特別是在當前外貿形勢復雜嚴峻、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進口下降13.2%。2015年跨境電商交易額達到5.2萬億元,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6.7%提高到2015年的21.1%,中國在數字經濟、跨境交易走在世界的前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正在進入服務業為主導的時代,發展服務貿易已成為對外貿易的重中之重,預計今年將突破7800億美元,創新歷史記錄。尤其是跨境電商搭建的自由、開放、通用、普惠的全球貿易平臺,將更好地實現全球連接、全球聯購,中國正在帶頭推動傳統貿易的自由化(如WTO)到新型跨境電商貿易的自由化(eWTO)的重大轉變,這也為中國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資源、充分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新規則、新動力,進而擴大和促進全球數字紅利、消費紅利。
從競爭紅利到創新紅利
電商市場發展從一開始就是公開市場,從而形成公開競爭機制,又進一步倒逼各類創新,包括理念創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等,產生一系列創新紅利,又引發了更加激烈的競爭,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形成有效市場、激烈競爭、源源不斷創新的良性循環。
每年“雙十一”都是對全社會商業基礎設施和體系的一場大考,澎湃的市場需求以最直接的極限壓力測試的方式,高并發式、脈沖式地推動社會商業基礎設施的進步,促進互聯網基礎設施、物流、支付等一系列支撐系統的不斷創新。2016年天貓支付寶實現支付總筆數10.5億筆,同比增長48%,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是2015年(8.59萬筆/秒)的1.4倍,大大超過了Visa和MasterCard的實際處理能力,甚至比二者的試驗數據高出一大截,同時菜鳥網絡共產生6.57億個物流訂單。這一整套網上交易、互聯網金融、倉儲物流技術體系,都屬于世界級領先技術創新,這些創新所植根的土壤,都源于龐大市場需求的現實倒逼,不得不突破、不得不創新,一步一個腳印,生發出一系列技術紅利、效率紅利,進而轉化為消費紅利、數字紅利。
從政策紅利到市場紅利
政府創新助推市場創新。有效市場更需要有為政府,而有為政府更需要為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鼓勵支持創新,從而形成各安其位、各發所長的“兩手合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會產生政策紅利到市場紅利的效果。
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創新和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對城鄉信息化公平的持續推進。從2000年的“十五”規劃開始,歷次的“五年規劃”都對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不斷升級,成為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指引和互聯網快速普及的基本支撐,特別是作為開局之年的國家“十三五”規劃,更是把“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單獨列為一篇,明確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首次將互聯網普及率作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之一,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訊傳輸系統,支持公共云服務平臺建設,推動“互聯網+”行動,開展大數據應用,開放公共數據,支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亦明確提出發展E級(百億億次級)計算、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距離光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發展支撐商業模式創新的現代服務技術,都將推動中國數字經濟再上一個新臺階、大臺階。
中國引領世界數字紅利、消費紅利
中國引領世界數字紅利。大時代需要新技術,大市場呼喚新平臺,大消費引領新紅利。G20杭州峰會達成的《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首次定義了“數字經濟”,推進繁榮和充滿活力的數字經濟,將推動全球增長,惠及全體人民,亦與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年世界發展報告》的主題“數字紅利”不謀而合。這在本質上就是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途徑,也使傳統經濟不僅得到改造升級,而且得到新的增長動力和手段。實際上中國是這場“數字革命時代”的“落伍者”,1995年美國互聯網用戶相當于中國的412倍,到2016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7.10億戶)相當于美國(2.77億戶)的2.56倍,成為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用戶國,也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國,還是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經濟國,轉變成為全球“數字革命”的重要“創新者”、“引領者”,成為未來全球“數字治理”的重要“倡議者”和“領導者”。
中國引領世界消費紅利。“雙十一”顯示了中國的強大內需,體現了數據普及與消費升級的深刻影響,是激發、喚醒、引領中國消費的小引擎和大樣本。當前全民消費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到2020年,中國不僅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世界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世界最大的進口貨物和服務市場,而且作為世界2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數量,將從現在的125個上升至140-150個,其中跨境電商將成為增長最快、交易成本最低、服務最便利,無論占雙邊貿易,還是占多邊貿易的比例不斷提高,不排除與許多貿易體成為主渠道之一。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如同100年前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當今天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體,中國更需要倡導共贏主義,更好地發揮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合力、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合力,極大地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物流自由化,進而帶動全球的數字紅利、消費紅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