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諸如《大風水師》《消滅大學生》等60多部熱門網絡大電影一夜之間遭遇下架,涉及多家視頻網站。身處無序競爭、野蠻生長窘境的網絡大電影市場再次被各種言論推到風口浪尖。人們不禁擔憂,網絡大電影是不是像很多互聯網新興概念一樣,在短時間內被人“玩壞了”?這個市場如何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之路?面對網絡大電影出現的一系列問題,相關的投資方、制作方、平臺方都需要保持理性。 市場未入“寒冬” 有數據顯示,2014年網絡大電影剛興起的時候產量大概只有400部,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到700部,而2016年將突破2000部。截至2016年6月,網絡大電影出品公司已達843家,是院線電影出品公司數量的2.1倍。“目前依然有很多制作機構源源不斷地進入網絡大電影市場。所以,市場不太可能因為近期集中下架部分作品而進入‘寒冬’。”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節目部副主任龔禹霖說。 他分析,網絡大電影誕生之初,眾多視頻平臺制定了較為開放的合作機制以及優惠的“分賬模式”,這本來是為了培育市場而采取的策略。結果,遠遠低于院線電影的制作成本和大大超過院線電影的利潤率吸引了大量小團隊、新公司搶占市場,都爭做網絡影視領域的“華納兄弟”“派拉蒙”。另外,視頻網站龐大的會員基數也極大地刺激了網絡大電影市場的拓展。2016年網絡大電影市場投資規模有望達5.1億元、同比增長270%。另外,由于資金、設備、人員門檻低,制作周期短,網絡大電影也正成為青年導演、編劇等創作人員的孵化器。 作品粗俗劣質觸及底線 網絡大電影的內容建設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曾有人對此直言不諱:“我們應該撇開‘電影’談‘網大’,當前的網絡大電影根本不是為了探索電影藝術而生的。”內容低俗、格調低下、血腥暴力、低級趣味,已經成為部分網絡大電影的代名詞。數量和質量不成正比、盈利和口碑出現倒掛、拿得出手的作品缺失,也成為目前網絡大電影市場面臨的核心問題。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青年教師朱傳欣對此深感憂慮。他指出,喜劇、愛情、懸疑、驚悚在網絡大電影的題材中占據了80%以上,跟風現象嚴重,質量良莠不齊,充斥著大批格調不高、制作粗糙的作品。甚至有的公司在介紹網絡大電影如何不賠錢的經驗時宣稱,“凡是能上電視的劇本都該扔掉”,也就是鼓勵創作者刻意突破底線、挑戰禁忌、打“擦邊球”,這導致不少無法登陸院線和電視的軟色情、硬暴力在網上大行其道,甚至成為不少從業者口中津津樂道的所謂“網感”。 青年評論家徐健對此也滿懷擔憂。他表示,網絡大電影制作方靠投機取巧、劍走偏鋒取得關注的現象屢見不鮮,最典型的方式就是所謂“搭便車”“蹭IP”。例如,前段時間,粉絲、影迷在為演員喬任梁因抑郁癥過世哀悼之時,有人宣布網絡大電影《喬任梁之死亡郵件》開始籌拍;王寶強離婚事件,也“發酵”出一部名為《寶寶別哭》的網絡大電影,從編劇到拍攝完成僅用8天;導演馮小剛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蓮》還沒有上映,《我是潘金蓮》《潘金蓮就是我》等網絡大電影,就已經登上了視頻網站的熱搜。無獨有偶,諸如《捉妖濟》《解救武先生》《解決吾小姐》《神秘美人魚》《澳囧》《小炮兒》等各類山寨IP橫空出世,誤導網絡受眾。 自審自播機制有待加強 在龔禹霖看來,網絡大電影市場不可能永遠充斥著成本只有數十萬元的低端產品,一些小成本的劣質作品必然會被淘汰。與電影、電視劇等其他藝術形式一樣,網絡大電影創作者和制作方也必須堅持文化自覺和行業自律,將思想性、藝術性作為創作標準,把打造精品化、差異化的內容作為市場核心競爭力。平臺方也要轉變以點擊量、評論量等“數字”為成功標尺的觀念,加強自審自播機制,提高網絡大電影的準入門檻,提高網絡影視作品的公益性、教育性、服務性。 關于網絡大電影的發展前景,朱傳欣補充道:“我覺得不能一味靠行政手段和道德約束來解決問題,還應該發揮市場的作用來解決市場自己的問題。隨著未來視頻網站會員服務體系的成熟,網絡大電影有可能不再依賴于平臺的分賬,而是通過用戶付費直接獲得‘網絡票房’。平臺方與制片方的合作模式也應適時從‘邀請賽’轉變為‘淘汰賽’,把之前那種以犧牲作品質量為代價粗制濫造、貪多求快的低端團隊與作品拒之門外,從而建立起一個良性綠色的網絡院線生態。這樣,制片方才敢于將重金打造的精品影片投向網絡,屆時可能會出現同步甚至先于院線上映的情況,這種‘良幣’驅逐‘劣幣’的方式,或許有助于改善網絡大電影的市場環境。” (本報記者 李蕾 本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 |
相關閱讀:
- [ 11-15]北京電影代表團海外推廣 亮相美國電影市場
- [ 11-15]朱思藝與導演林子皓合作院線電影 林女郎獲力捧
- [ 11-15]李安120幀黑科技!電影革命or宣傳噱頭?
- [ 11-15]紀錄電影《原來月亮上沒有嫦娥》將發行 揭成龍背后心路
- [ 11-15]《我在故宮修文物》拍成紀錄電影 大國工匠走上銀幕
- [ 11-15]北京電影代表團海外推廣 完美亮相美國電影市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