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 白陽)接受過商家一次服務,就會接到沒完沒了的“電話騷擾”“短信轟炸”?這樣的煩惱將有望終結。根據15日起向社會征求意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送審稿)》,商家不經消費者同意撥打推銷電話、發送商業短信和郵件的行為或被禁止。 送審稿規定,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和管理制度,未經消費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消費者個人信息,不得向消費者的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通訊設備,電腦等電子終端或者電子郵箱、網絡硬盤等電子信息空間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或者撥打商業性推銷電話。 送審稿明確,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職業、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住址、聯系方式、收入和財產狀況、健康狀況、消費情況等。經營者須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征得消費者同意,不得收集與經營業務無關的信息或采取不正當方式收集信息。 消費者明確要求經營者刪除、修改其個人信息的,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經營者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刪除、修改。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信息泄露、丟失的情況時,經營者應當采取補救措施,及時通知消費者。經營者已履行明示義務并征得消費者同意的證明資料應留存至少三年。 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配套法規,此次發布的條例送審稿還對“價格欺詐”“產品召回”等消費者關注的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以爭議頗多的“最終解釋權”問題為例,條例明確,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時使用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的,應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不得規定經營者單方享有解釋權或者最終解釋權;同時,規定中不得含有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解除合同的權利,或排除、限制消費者依法投訴、舉報、選擇訴訟或者仲裁等權利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送審稿強調,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條例保護;以牟利為目的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不適用本條例。這意味著近年來方興未艾的“職業打假人”或將難以得到消法保護。 各界人士可在12月16日前,通過登錄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http://www.chinalaw.gov.cn)的“法規規章草案意見征集系統”,對送審稿提出意見。 |
相關閱讀:
- [ 11-16]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征求意見 擬禁止商家隨意電話推銷
- [ 11-01]未成年人遭性侵,調整訴訟時效還不夠
- [ 10-27]對拿女兒當“乞討賣點”的人不要客氣
- [ 10-24]“消費者違規不等于經營者無責”是個常識
- [ 10-20]消費者沃爾瑪買桂圓兩袋發霉一袋過期 超市正自查
- [ 10-12]工商總局要求三星:避免差別對待不同國家消費者
- [ 09-28]七日無理由退貨如何能名副其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