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約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感染,23萬新生兒因此不治夭折,2050年死亡人數可能超過1000萬……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披露的一組數據令人心驚,抗生素濫用是罪魁禍首。 抗生素,這項曾在二戰時被譽為“最偉大的醫藥發明”,何以化身洪水猛獸?還有多少“濫用者”尚未察覺?2016年“世界提高抗生素認識周”到來之際,國家衛生計生委呼吁提高公眾對抗生素的認識,促進合理用藥,維護群眾健康權益。 全球每年70萬人喪命,23萬新生兒不治夭折 在沈陽蘇家屯陳相屯鎮豐收村,氣管炎“老病號”朱鳳清打點滴近30年后,發現錢越花越多,藥越吃越貴,病卻好得越來越慢。老村醫吳德智告訴記者,村里一些長年靠抗生素的老患者,如今用藥量都是過去幾倍以上。 合理使用下,抗生素是細菌的“克星”。如若濫用,病菌對抗菌藥物產生“免疫”,化身“超級細菌”,被感染者“無藥可救”。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每年全球約70萬人死于“超級細菌”感染;聯合國估計,全球每年約23萬名新生兒因此不治夭折。 “試想20年后,像化療與簡易外科手術等治療方法,都因依賴抗生素無法使用,我們又將回到一次感冒或一次傷口就會致死的艱難時刻。”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施賀德博士說。 目前,我國醫院臨床中已出現明顯耐抗生素藥物的微生物,對自身免疫力差的人群危害很大。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局長張宗久表示,“超級細菌”可能造成使患者治療復雜化、病死率上升、醫療支出增加,已成為公共健康挑戰之一。 超級細菌還將帶來經濟損失。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指出,如2050年仍未解決抗生素耐藥問題,全球年度GDP將下降約1.1%-3.8%。 不當使用是首要禍因,濫用抗生素何其多 “超級細菌”粉墨登場、加速變異,除了人口流動增加、病菌繁殖進化等原因,抗生素的不當使用是首要禍因。 --臨床用藥之首,不合理應用多發。國家衛計委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以來,在手術組用藥合理性評價中,仍有近50%的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現象,抗菌藥物使用量仍為臨床用藥之首。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醫務人員有些自身水平不高,習慣性“見感冒就打針”,還有的受利益驅使,為了“拿回扣”濫開廣譜抗生素。 --家中常備,“抗生素包治百病”。有統計顯示,我國70%的家庭常備抗生素藥物,還有家庭認為抗生素“越新越貴越好”,聽廣告隨意購藥、無處方用藥、頻繁更換、療程過長等濫用情況也普遍存在。抗生素在農村更是“遍地開花”,有統計顯示逾七成農村居民在感冒時會服用抗生素類藥物。 --技術支撐存在短板,專業人才稀缺。目前一些醫院設立了專項規范抗菌藥物管理的感染科,卻因盈利低、藥師人數少,導致設立難。而對于制藥企業來說,投資研發抗生素很難獲益,近年來進入市場的新抗生素寥寥無幾。“新藥研發周期一般長達幾年,耐藥性產生僅需一兩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長助理王平說。 “超級細菌”沒有萬能靈藥,規范用藥是關鍵 2016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支持抗生素研發,對抗生素的生產、流通、使用等各環節加強監管。我國抗生素頂層設計和管理機制已初步建立。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等專家建議,有關部門需提供各種感染性疾病抗感染指南、藥物處方集,提供實時全面藥品信息,對臨床醫師抗菌藥物處方進行監測;進一步推進抗生素針對性使用,根據實際需要評估、完善醫學和藥學相關專業課程。 專家建議整合感染、臨床微生物等人員,成立專業的抗菌藥物管理團隊,在醫院設置專門的感染科,保證抗菌藥物安全有效。衛生工作人員應保證手、器皿和環境清潔來預防感染,發生疑似細菌感染時通過檢測確認后,才開具和分發適量、合適的抗生素。 基層群眾用藥亟須規范化。沈陽藥科大學藥學院副院長趙春杰建議,加大執業藥師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提高準入門檻,提供專業藥學服務指導。“有關部門還應加大醫學藥學知識宣傳,幫助基層民眾形成良好的用藥習慣和概念。同時規范基層藥品使用,加大社會藥店抗菌藥物銷售的規范力度,避免無處方、假處方售藥。” “目前,遏制抗生素耐藥的增長沒有萬能靈藥。”施賀德表示,細菌耐藥性問題和每個人息息相關,全社會各層面都應采取行動降低其影響,限制其傳播。群眾應知道如何正確識別、慎重使用抗生素,按處方服藥,正確洗手、保持衛生,避免感染細菌。 |
相關閱讀:
- [ 11-16]慎重對待抗生素醫患都要再努力
- [ 10-24]中國大學生濫用抗生素堪憂 政府多舉措遏制細菌耐藥
- [ 09-16]酒精+抗生素可能猝死 吃抗生素前后3天不能喝酒
- [ 09-07]幼時用抗生素 長大后患花粉癥和濕疹幾率大增
- [ 08-27]中國每年人均輸液8瓶 濫用抗生素或致人們無藥可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