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全面和平協議》簽署十周年 和平之路依舊充滿挑戰
2016-11-17 22:49: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唐麗萍 唐麗萍 |
分享到:
|
中新社加德滿都11月17日電 (記者張晨翼)今年11月是尼泊爾《全面和平協議》(CPA)簽署十周年。尼泊爾總理普拉昌達呼吁,各利益相關方應支持新頒布的憲法,確保和平之路取得成功。 2006年11月21日,尼泊爾政府與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簽署了《全面和平協議》,宣布結束長達11年的武裝沖突。同時雙方明確承諾謀求長久、可持續的和平。 這段長時間的武裝沖突共造成該國約1.6萬人喪生,1400人失蹤,以及難以估量的社會影響。 普拉昌達強調,新憲法的頒行以及將抵抗力量納入國家軍隊是該和平協議的最大成就。 回顧和平協議的簽署,普拉昌達認為時任尼政府首相的柯伊拉臘貢獻巨大,并表示,“此長達十年的和平進程快要結束了”。普拉昌達還對這一進程沒能引起外界的更大關注而稍感遺憾?!八且淮纬晒Φ膶嵺`。不過,如果它發生在歐洲或者拉丁美洲,可能就會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 但是,一紙和平協議本身并不能保萬世太平,它更需要各黨派、各利益團體的共同努力。 有學者認為,尼泊爾社會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政黨問題:政黨之間的激烈競爭以及政黨內部激烈的派系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目前,大會黨、尼共(聯合馬列)、尼共(毛中心)為尼議會前三大黨,其他大大小小的黨派多達70多個。黨派之間的分分合合亦屢見不鮮。 2008年5月,制憲會議首次會議通過決議,宣布建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廢黜國王。之后,普拉昌達、馬達夫·庫馬爾·尼帕爾、賈拉·納特·卡納爾、巴特拉伊、柯伊拉臘、奧利先后擔任總理。2016年8月3日,普拉昌達重任總理一職。 在指導思想、利益所系方面的差別使尼泊爾各方難以形成合力,共謀穩定的政治局面。這也是普拉昌達對各利益相關方發出呼吁的原因。 多年來,尼泊爾一直是多種勢力的“交叉路口”,國家和平問題較為復雜。和平并不僅僅是普拉昌達所說的“不再有軍事沖突”那么簡單。由此,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更需要智慧和勇氣。(完) ? |
相關閱讀:
- [ 11-13]尼泊爾首都出現罷工 呼吁確保食品安全
- [ 11-13]尼泊爾首都出現罷工 街頭加強安保力量
- [ 10-18]尼泊爾流浪兒童令人心疼
- [ 10-18]尼泊爾流浪兒童“嗅膠止饑” 令人心疼
- [ 10-16]習近平會見尼泊爾總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