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挨打受窮” 精神病醫院屬于公益性機構,缺乏造血功能,主要靠政府的撥款生存。精神科醫護人員收入低,專業崗位補貼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 在一次查房中,河北邢臺精神病醫院醫生徐紅霞遭到患者襲擊,她的鼻骨被打斷,現在鼻子還留有傷疤。另一位醫生在一次護理中,被患者打成了“熊貓眼”。徐紅霞說:“被精神病患者襲擊是很常見的事,每一位醫生都被精神病患者打過,有時沒防備,突然間就挨一巴掌。” “挨打受窮”,這是精神科醫生的真實寫照。與其他醫生相比,精神科醫生更容易挨打,收入更低。20多年前,閆芳在外地剛參加工作時月薪僅100元左右,其中精神衛生專業崗位補貼也就是俗稱的“挨打費”大約為27元。如今,這項補貼并沒有隨工資同比例提高,成了可有可無的點綴。以前,精神科醫生可以享受浮動一級工資的待遇。8年以內上浮一級工資,工作年滿8年再向上浮動一級。近幾年,這項政策被取消了。 邢臺市精神病醫院院長劉一寶說,精神科醫護人員的收入比同級別醫院的其他醫生至少低1/3。即使在綜合醫院里,精神科也是邊緣科室,主要原因是不能給醫院創收。 我國精神衛生服務資源嚴重短缺且分布不均,全國共有精神衛生專業機構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萬張,平均1.71張/萬人口,精神科醫師2萬多名,平均1.49名/10萬人口,且主要分布在省級和地市級城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體系尚未建立。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量增加到4萬名,缺口近2萬名。 精神病醫院屬于公益性機構,缺乏造血功能,主要靠政府的撥款生存。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院長栗克清認為,精神科醫護人員收入低,根源在于補償機制不合理。政府對醫院的投入集中在基礎建設上,醫院的收入主要依靠醫療設備收費和醫生開藥,由此導致精神科醫生的收入普遍偏低。 按照《精神衛生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醫療機構、康復機構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對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職業保護,提高精神衛生工作人員的待遇水平,并按照規定給予適當的津貼。 精神疾病不像軀體性疾病一樣,沒有化驗單,沒有檢查設備,精神檢查完全是依靠醫生個人技能去診斷。目前,普通掛號費只有5元,而醫生的問診時間至少需要15分鐘,有的病人要花半個小時以上。閆芳建議,精神科醫生的收入應適度提高,并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占江說,改變精神病醫院生存難題,關鍵是形成合理的價格補償機制。精神科醫生的專業補貼不能縮水,一定要提高其“含金量”,這樣才能增加整個行業的吸引力。 病人渴望回歸社會 精神疾病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就很難揭下,可能會伴隨終生。即使康復,患者也很難回歸社會 41歲的河北保定居民孟女士,18歲時患上精神分裂癥,發病時會產生幻聽。她在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住院已3年半,在此之前斷斷續續住過幾次,出院后藥物維持不久,病情反復發作。14年前她和丈夫離婚,也失去了對孩子的撫養權。自從住院之后,她再也沒有見過兒子。 孟女士住院期間病情已經緩解,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抵抗住雜音的干擾。她想出院照顧年邁的母親,也想給兒子看管小孩,覺得出院后能夠獨立生活和工作。“可家里人不愿意來接我,哥哥姐姐怕我出院后沒人照顧再犯病。” 精神病人如何回歸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精神疾病的標簽一旦被貼上,就很難揭下,可能會伴隨終生,患者即使康復了,也得不到社會的包容和認可。閆芳說,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犯罪率和正常人相比差不多。一些媒體報道后,精神疾病暴力犯罪比例被放大。我國精神疾病患者多是家庭管理,患者處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不利于回歸社會。栗克清認為,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應該在精神病院,而康復工作應該在社區里,回歸社會需要更多社會組織參與。 深圳市康寧醫院院長劉鐵榜認為,來自社會的歧視和排斥是精神病患者回歸社會面臨的最大障礙,自卑、膽怯的心理陰影始終伴隨著他們。營造平等、寬松的環境,是精神病患者融入社會的一劑“良藥”。 深圳“蒲公英會所”是一家精神康復機構。患者不再是被治療的對象,而是具有高度自主權的會員,會員有平等參與會所活動的權利。小慧是“蒲公英會所”的會員,現在一家外貿公司做業務員,主要負責將公司產品傳到網上。她說,會員之間都是平等的,平時一起參與會所組織的娛樂活動,讓她交到朋友,學會與人溝通,不再那么孤僻了。 王國強認為,應大力推廣“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障礙和精神殘疾康復工作模式,建立完善醫療康復和社區康復相銜接的服務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提供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會。 |
相關閱讀:
- [ 11-18]兩岸青年暢談中山精神:共擔振興中華歷史使命
- [ 11-17]用創新精神引領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類
- [ 11-17]共同傳承中山精神,齊心協力振興中華
- [ 11-17]取消“港獨”議員資格彰顯法治精神
- [ 11-17]“烏鎮時間”: 中國與世界互聯網創新精神對話的節點
- [ 11-17]省委宣講團在莆田漳州龍巖寧德宣講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