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談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提12項約束性指標
2016-11-18 15:33:01??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李霖 林雯晶 |
分享到:
|
中新網11月18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18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十三五”生態環保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有關政策情況。趙英民指出,“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的要確保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規劃》提出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2項,包括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森林覆蓋率等。 趙英民表示,“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思路和目標追求就是,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全力打好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攻堅戰和持久戰,確保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趙英民介紹,關于《規劃》的主要內容,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和“十三五”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其中,基本原則是“五個堅持”:堅持綠色發展,標本兼治;堅持質量核心,系統施治;堅持空間管控,分類防治;堅持改革創新,強化法治;堅持履職盡責,社會共治。 在主要目標方面,趙英民指出,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喪失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規劃》提出約束性和預期性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2項,分別是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地表水質量劣Ⅴ類水體比例、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總量。這里涉及到的環境質量指標,也是第一次進入五年規劃的約束性指標。約束性指標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是“土十條”里的要求,其余10項是“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 第二部分主要闡述《規劃》主要內容,分七個方面。分別是強化源頭防控,夯實綠色發展基礎;深化質量管理,大力實施三大行動計劃;實施專項治理,全面推進達標排放與污染減排;實施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環境風險;加大保護力度,強化生態修復;加快制度創新,積極推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實施一批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 第三部分是健全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包括明確責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國際合作、推進試點示范、嚴格評估考核等五個方面。其中在重點工程投資方面,鼓勵建立多元化投資格局,主要以企業和地方為主,中央財政根據中央與地方事權劃分原則給予適當支持。 此外,趙英民還介紹了《規劃》的五個特點: 一是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充分體現和具體化《綱要》的部署與要求。突出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形成綠色發展布局;突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環境硬約束;突出綠色科技創新引領,推進綠色化與創新驅動的深度融合;突出落實國家重大戰略,強化京津冀區域環境協同保護、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深入推進“一帶一路”綠色化建設。 二是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部署“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總體工作。《規劃》突出環境質量改善與總量減排、生態保護、環境風險防控等工作的系統聯動,將提高環境質量作為核心評價標準,將治理目標和任務落實到區域、流域、城市和控制單元,實施環境質量改善的清單式管理。 三是落實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求,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以環保督察巡視、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離任審計、損害責任追究等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環境責任;以排污許可、環境執法、損害賠償等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以資源環境產權確權、稅收政策引導、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綠色金融等強化市場激勵約束機制與市場主體培育;以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來加快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治理體系。 四是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增加了專章提出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明確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修復協同聯動,要求系統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擴大生態產品供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 五是強化綜合治理,協同推進工業達標排放、治污減排和風險防范。以全面達標排放計劃為抓手大幅削減污染存量,以推進骨干性工程為抓手實施污染減排,以排污許可為抓手落實治污減排責任,以重金屬、危險廢物、化學品、核與輻射等重點行業為抓手提升風險防控基礎能力,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 最后,趙英民表示,圍繞《規劃》實施,將主要開展五項工作: 一是宣傳《規劃》。以《規劃》總體要求、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為重點,開展宣傳解讀、答疑解惑,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說清楚,講明白,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二是明確任務和分工。將《規劃》重點任務進行分工,明確部門責任,將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地,統籌部門協同推進規劃實施。 三是落實重大工程和改革措施。建立項目庫,強化項目推進機制,積極推動重大改革政策盡快落地。 四是大力推進社會共治。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暢通公眾監督渠道,積極組織廣大群眾有序參與和監督規劃的實施。 五是開展評估考核。對規劃實施情況定期監測評估。2018年底進行中期評估,2020年底進行終期考核,考核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向社會公布,納入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
相關閱讀:
- [ 11-18]5省份問責超2600人 中央環保督察傳遞了啥信號?
- [ 11-17]“十三五”將開征環境保護稅 環保治理再升級
- [ 11-17]如何終結環保“自行減壓”式自欺
- [ 11-16]愛心墻的舊衣物翻新消毒后再捐贈 或制成環保產品
- [ 11-16]環保“不合格”的鄭州,為何政績考核“優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