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18日結束的聯合國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于19日凌晨3點閉幕,創下10年來締約方會議結束時間最早的紀錄。一通鼓掌后,連日鏖戰的各國談判代表們迎著月光陸續走出主會場,能容納數千人的馬拉喀什廳轉眼空空蕩蕩。 誰在代表中國發聲?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談判代表?“國是直通車”為你一一揭秘。 中新社記者王礪堯 攝 在中國代表團成員中,“80”后是主力,“70”后也不少,男性居多。他們中既有來自國家發改委、外交部、財政部、環保部等部委的官員,也有來自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和清華大學等機構和學校的專業人士。這些人大多不是搞談判出身,技術型為主,既有學環境相關專業的,也有學能源的和國際政治的。既有從2000年左右就參加談判的“老人”,也有今年剛加入團隊的“新人”,有幾個是“90后”。 要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除了在專業上有過人之處,還需要滿足三大基本條件。 第一要身體倍棒,倒個時差分分鐘,早起熬夜樣樣通。 按慣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每年在五大洲輪流舉辦。由于近200個締約方利益訴求相當多元,氣候大會基本沒法按時閉幕,打“加時賽”是常有的事。這種“加時賽”少說也有20多個小時,最長甚至超過48小時。為使大會能順利閉幕,各國談判代表這時就會全力加班加點,爭取能盡快得出“大家都不滿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體力和精力足夠充沛,能迅速投入工作,適應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就成了談判代表的必備素質。 多位中國代表團談判代表告訴“國是直通車”,他們幾乎沒有倒時差的概念,基本上一到會場就馬上開始工作。像這次,北京和馬拉喀什有8小時時差,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一點鐘多抵達酒店,兩點半就召集主要談判人員了解談判進展。 氣候大會的工作強度到底有多大?可以感受下解振華在馬拉喀什氣候大會上的一天。 這位中國代表團團長的“上班時間”是從早晨6點50分開始的。天還沒大亮,解振華就和三五同事匆匆走進下榻酒店的餐廳。他同時做著三件事:吃早飯,研究當天的活動日程,和同事討論工作——馬拉喀什氣候大會已進入第二周,各國開始交鋒核心議題,他要趕在8點前到中國代表團辦公室開例會。 8點,例會準時開始。在大約70分鐘時間里,解振華聽取了近20個人關于各組談判進展和主要問題的匯報。有時在聽完同事一大段報告后,他會追問:“你們組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什么問題?”“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 這場“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的例會結束了,每個人發言時間不超過4分鐘。 中新社記者俞嵐 攝 此后的10個小時,解振華是這樣過的: 9點20分許,出席“中國角”主題邊會并致辭;10點半左右,會見聯大主席湯姆森;中午,在辦公室會見部分中方參會人員。 這期間,走在會場內外,不斷有人和這位活躍在氣候談判一線多年的中國代表握手寒暄,或者請求合影。 之后是參加高級別會議開幕式、和摩洛哥國王見面……解振華吃上午飯時,已是下午四點多。晚上他的日程也排得滿滿當當:柬埔寨的環境大臣要見,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UNDC會議要參加。回到酒店時,夜色已深。而解振華的秘書高健說,這是他比較輕松的一天,“才十幾場活動”。 在大會的沖刺階段,連續30多個小時不合眼更不是什么新鮮事。 發改委氣候司副司長李高說,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最后72個小時,他才睡了兩個小時。參加了6年氣候談判的裴亮回憶說,他最高紀錄是連續40個小時不眠不休。那是在2013年華沙氣候大會上,因圍繞“國家自主決定貢獻”這幾個詞怎么表述意見不統一,各方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磋商。會議在延期一天后順利閉幕時,“感覺整個身體都透支了。” |
相關閱讀:
- [ 11-18]氣候大會近尾聲 中國稱要做事不要作秀
- [ 11-18]解振華:氣候談判應摒棄“零和”追求共贏
- [ 11-15]德國率先通過《2050年氣候行動計劃》
- [ 11-11]來自中國的電動環保公交車亮相氣候大會
- [ 11-10]馬拉喀什氣候大會:重在落實《巴黎協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