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科學研究所招募數字貨幣研發人員的消息登上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這意味我國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已步入正軌,用不了多久,央行可能就要推出法定數字貨幣,代替現在老百姓手中的一張張人民幣紙幣。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到銀行取錢時,大堂經理或許會笑容可掬地問:請問您是取實物現金,還是取數字貨幣?那么,央行為什么要推出虛擬的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與比特幣、Q幣有啥不同?數字貨幣面世后,紙幣還花的出去嗎? 數字貨幣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 近日,有媒體從中國人民銀行直屬單位2017年度人員招聘崗位需求中發現,央行直屬的印制科學研究所將招錄6名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的專業人士,從事數字貨幣及相關底層平臺的軟硬件系統的架構設計和開發工作,以及數字貨幣中所使用的關鍵密碼技術,對稱、非對稱密碼算法、認證和加密等。具有系統架構設計經驗、區塊鏈技術開發或應用經驗、大數據平臺開發經驗者優先。招聘條件顯示,應屆生或社會在職人員均可,并且社會在職人員戶口不限。 隨即,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科技司副司長姚前公開表示,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姚前稱,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的目的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至于何時能推出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現在并沒有一個時間表。招聘需求的發布和姚前的表態是央行自今年1月20日表示已成立專門研究團隊、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以來,時隔10個月再度釋放明確信號,表明要堅定不移推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立場。 事實上,央行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從兩年前已經開始。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對數字貨幣相關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又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字貨幣的關鍵技術、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環境等進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人民銀行發行數字貨幣的系列研究報告。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經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有的則以專題形式擇要在《中國金融》發表。今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召開,央行表示要進一步明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做好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數字貨幣的多場景應用,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風潮席卷全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和移動支付場景越來越多,世界各國都在研發自己的法定數字貨幣,積極擁抱無現金化時代。 丹麥在“無現金化”方面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從2014年開始,丹麥中央銀行已決定停止印刷紙幣,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支付。據獨立支付業務運營商WorldPay的報告顯示,銀行卡支付已經成為丹麥的主導型支付方式。2012年,丹麥就已實現了84.2%的交易均通過銀行卡完成。同時,電子錢包支付增長顯著,三分之一的丹麥人使用丹斯克銀行的“手機付款”應用軟件。因此丹麥政府計劃從2016年1月開始,服裝店、餐館以及加油站等商戶就可以拒絕接受現金,不過這項提議還在等待議會投票通過。 丹麥的鄰居瑞典正在研究何時推出“電子克朗”。就在本周11月18日,瑞典央行副總裁塞西莉亞稱,瑞典央行將考慮各種問題,包括技術、法律、實施和安全問題,并期望在兩年內作出是否發行“電子克朗”(ekrona)的決定。塞西莉亞表示,央行有信心,經過兩年的評估階段后,就將禁止流通實物現金,成為第一個完全使用“數字現金”的社會。 今年1月2日,英國央行總出納維多利亞·克萊蘭表示,英國央行也在研究考慮是否由央行來發行數字貨幣,目前研究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安迪·霍爾丹表示,改用數字貨幣將是“偉大的技術大躍進”。美聯儲近幾年來也在不斷深入分析數字貨幣,研究其特性、影響、背后的技術支持和對數據進行分析。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錢佳琪等人指出,從貨幣發展趨勢來看,貨幣本身所表現的具體形態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貨幣越來越向一種符號的方向去發展,貨幣本身不一定非得要有價值。貨幣由實物貨幣逐漸向信用貨幣轉型。這是數字貨幣能夠取代紙幣的根本原因。 |
相關閱讀:
- [ 11-16]央行研發法定數字貨幣系統 未來同紙幣并存流通
- [ 11-14]10月貨幣市場成交量45.5萬億元 同比下降3.5%
- [ 11-11]央行: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1.95萬億元
- [ 11-09]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出爐 繼續實施穩健貨幣政策
- [ 11-09]美元對多數主要貨幣匯率8日上漲
- [ 11-09]央行發布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首次回應匯率和房價之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